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迓泉守晚宿囊山 黄公度 〔宋代〕
山木转斜晖,秋风动客衣。 露华侵坐冷,星宿傍檐稀。 楼迥钟声隐,更长烛影微。 年来倦奔走,早觉利名非。
白话文翻译:
山林中的树木随着斜阳转动,秋风吹动着旅人的衣裳。 露水使座位变得冰冷,星星稀疏地挂在屋檐旁。 高楼远处的钟声隐约可闻,夜深了,烛光显得微弱。 近年来厌倦了奔波,早已觉得名利不再重要。
注释:
- 迓泉守:迎接泉州的太守。
- 囊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斜晖:斜阳,傍晚的阳光。
- 客衣:旅人的衣裳。
- 露华:露水。
- 星宿:星星。
- 楼迥:高楼远望。
- 更长:夜深。
- 烛影微:烛光显得微弱。
- 利名非:名利不再重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公度(1089-1146),字师宪,号梅山,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这首诗可能是在他迎接泉州太守时,夜晚宿于囊山所作,表达了对奔波生活的厌倦和对名利的淡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黄公度迎接泉州太守时,夜晚宿于囊山所作。诗中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奔波生活的厌倦和对名利的淡泊。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木、秋风、露华、星宿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诗中的“山木转斜晖”和“秋风动客衣”描绘了秋日的傍晚,旅人在外的孤独感受。“露华侵坐冷”和“星宿傍檐稀”则进一步加深了夜晚的寒冷和寂静。最后两句“年来倦奔走,早觉利名非”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奔波生活的厌倦和对名利的淡泊,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木转斜晖”:描绘了山林中的树木随着斜阳转动,营造出傍晚的氛围。
- “秋风动客衣”:秋风吹动旅人的衣裳,表达了旅人在外的孤独感受。
- “露华侵坐冷”:露水使座位变得冰冷,加深了夜晚的寒冷感。
- “星宿傍檐稀”:星星稀疏地挂在屋檐旁,营造出寂静的夜晚氛围。
- “楼迥钟声隐”:高楼远处的钟声隐约可闻,增加了夜晚的宁静感。
- “更长烛影微”:夜深了,烛光显得微弱,加深了夜晚的寂静。
- “年来倦奔走”:表达了诗人对奔波生活的厌倦。
- “早觉利名非”: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
修辞手法:
- 拟人:“山木转斜晖”中的“转”字赋予山木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诗意。
- 对仗:“露华侵坐冷,星宿傍檐稀”中的“侵”和“傍”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奔波生活的厌倦和对名利的淡泊,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
意象分析:
- 山木:象征着自然和宁静。
- 秋风:象征着孤独和凄凉。
- 露华:象征着寒冷和寂静。
- 星宿:象征着遥远和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山木转斜晖”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山林中的树木随着斜阳转动 B. 山林中的树木在夜晚转动 C. 山林中的树木在白天转动 答案:A
-
诗中的“年来倦奔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奔波生活的厌倦 C. 对名利的追求 答案:B
-
诗中的“早觉利名非”表达了什么态度?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名利的淡泊 C. 对名利的疑惑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夜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黄公度的《迓泉守晚宿囊山》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但黄公度的诗更侧重于表达对奔波生活的厌倦和对名利的淡泊。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黄公度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诗词的详细鉴赏和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