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树梢浮市声,簌簌西风起。
数问夜何其,月堕清溪底。
夜长胡不思,只是低头耳。
不见却依依,一曲歌游子。
白话文翻译:
树梢上飘荡着市井的声音,西风徐徐吹起。
不禁多次询问,今夜到底有多长,月光仿佛沉落在清澈的溪水底下。
夜晚如此漫长,为什么不思念呢?不过是低着头而已。
虽然看不见,却依然依依不舍,像一曲为游子而唱的歌。
注释:
- 树梢:树的顶部,象征着高处的视野。
- 浮市声:市井的喧嚣声,表现生活的气息。
- 簌簌:形容风声或树叶声,带有轻柔的感觉。
- 月堕清溪底:月光仿佛沉入清澈的溪水中,意象生动。
- 夜长:夜晚的时长,感叹时间的漫长。
- 依依:留恋、依恋之意,表达情感的深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绮,生于20世纪,是当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哲理。黄绮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通过简单的意象传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生查子 其二》创作于黄绮对生活和情感深刻思考的时期。该诗反映了作者对夜晚的感受,以及在长夜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生查子 其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的思索与感怀。开篇以“树梢浮市声,簌簌西风起”引入,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生活的气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夜晚的询问,似乎在思考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意义。“月堕清溪底”则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展现了孤独与思念的交织。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通过“夜长胡不思”,反映出一种对亲人的思念,虽然身处于夜色之中,心中却满是对故人的牵挂。最后一句“不见却依依,一曲歌游子”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游子的深情怀念和不舍之情,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游子的无奈与思乡之情。
整首诗在意象上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思索的氛围,情感上则流露出对亲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树梢浮市声:描绘夜晚树梢上的市声,生动地表现出生活的气息。
- 簌簌西风起:西风轻轻吹起,增添了夜晚的氛围。
- 数问夜何其:反复思考,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月堕清溪底:月光沉落,象征着思念的深沉。
- 夜长胡不思:夜晚漫长,内心却感到孤独。
- 只是低头耳:表达一种无奈的自我隔离。
- 不见却依依:尽管看不见,情感依然深厚。
- 一曲歌游子:用歌声传达对远方游子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沉落的物体,增加了诗的意境。
- 拟人:赋予自然元素情感,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在韵律和结构上都表现出古典诗词的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念与孤独的主题展开,表现了作者对亲人、故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在夜深人静时的思索与感悟。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了人生的哲理与情感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树梢:象征高远和自由。
- 市声:生活的喧嚣与热闹。
- 西风: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
- 月光:象征思念与孤独。
- 清溪:纯净的情感与宁静的内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树梢浮市声”中的“浮”字意为: A. 漂浮
B. 轻轻飘荡
C. 停滞
D. 深沉 -
诗中提到的“月堕清溪底”体现了: A. 自然美
B. 思乡情
C. 生活的喧闹
D. 孤独感 -
“夜长胡不思”表达了作者的: A. 对时间的感慨
B. 对生活的热爱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亲人的漠视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温庭筠《梦江南》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更直接。
- 杜甫《月夜忆舍弟》:在思念中融入了对时代的忧虑。
- 温庭筠《梦江南》:侧重于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情感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现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