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生查子
作者: 李石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今年花发时,燕子双双语。
谁与卷珠帘,人在花间住。
明年花发时,燕语人何处。
且与寄书来,人往江南去。
白话文翻译:
今年花开时节,燕子在双双鸣叫。
谁来为我卷起珠帘,住在花间的人。
明年花开时节,燕子仍在鸣叫,但那人又在哪里呢?
不如寄封书信来吧,人已往江南去了。
注释:
- 生查子: 一种词牌名,常用来表达情感。
- 卷珠帘: 卷起珠帘,意指遮挡视线,表露内心感情的渴望。
- 燕语: 燕子的鸣叫声,象征春天的到来。
- 人往江南去: 江南是一个富饶而美丽的地方,这里指代离去的人。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燕子”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机,具有季节变迁的象征意义。江南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常引人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石,宋代词人,以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作品常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春季,反映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离去之人的思念,表现了时间流逝与人事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李石的《生查子》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离去之人的思念。全诗通过燕子的双语,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日场景。第一联“今年花发时,燕子双双语”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燕子在花间自由飞翔,象征着美好的时光。然而,诗人在享受这美好时光的同时,不禁感到一种孤独。第二联“谁与卷珠帘,人在花间住”则表现出对伴侣的渴望,暗示着在如此美好的环境中,缺少了与之分享的对象,心中的失落感油然而生。
接下来的两联则转向了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无常。“明年花发时,燕语人何处”,在春天的花开燕语中,诗人开始思考未来,感叹人去何方,情感更加深沉。最后一句“且与寄书来,人往江南去”,表达了对离去者的思念,以及期盼通过书信联系的强烈愿望,显示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整首词通过春天的意象,交织出一幅关于时间、情感、孤独与希望的画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今年花发时,燕子双双语: 当前花开时节,燕子在欢快地鸣叫,展现了春天的活力。
- 谁与卷珠帘,人在花间住: 诗人感叹,谁能和自己一起享受这美丽的时光?表达了内心的孤独。
- 明年花发时,燕语人何处: 思考到明年同样的时节,伴侣会在哪里,让人感到无奈。
- 且与寄书来,人往江南去: 希望通过书信联系,表达了对离去者的思念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 “燕子双双语”以燕子比喻春天的生机。
- 拟人: 燕子的鸣叫被赋予了情感,表现了春天的语言。
- 对仗: 诗中上下联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离去人的思念,表现了人事无常与内心孤独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 象征春天的美丽与生命。
- 燕子: 代表春天的到来,传递温暖与生机。
- 珠帘: 隐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与隔阂。
- 江南: 代表着希望和向往的地方,文化富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燕子双双语”中的“燕子”象征着什么?
- A. 秋天
- B. 春天
- C. 冬天
- D. 夏天
-
“卷珠帘”所表达的情感是:
- A. 欢快
- B. 孤独
- C. 愤怒
- D. 悠闲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石的《生查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离去人的思念,但李石更侧重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李清照则多表现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