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孤山》

时间: 2025-01-26 02:27:58

小姑小年嫁彭郎,大姑不嫁空自孀。

小姑有夫似织女,大姑无夫如阿姮。

卢兹也曾作媒妁,执柯教与五老约。

东方一老差妙龄,匹似彭郎却老成。

大姑背面啼更道,岂有老人会年少。

大姑年来年去今亦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姑小年嫁彭郎,大姑不嫁空自孀。
小姑有夫似织女,大姑无夫如阿姮。
卢兹也曾作媒妁,执柯教与五老约。
东方一老差妙龄,匹似彭郎却老成。
大姑背面啼更道,岂有老人会年少。
大姑年来年去今亦老。

白话文翻译

小姑在年轻时嫁给了彭郎,而大姑却终身未嫁,孤独自守。
小姑有了丈夫,犹如天上的织女,大姑却没有丈夫,像孤独的阿姮。
卢兹曾经为人作媒,帮助人们成婚。
东方有位老人,年纪虽大,却和彭郎相似,显得成熟稳重。
大姑在背后哭泣并感慨,怎么会有老者心思如此年轻呢?
大姑这一年又一年过去,如今也已变得苍老。

注释

  • 小姑:指年轻的姑姑,通常指未婚或刚刚嫁人的女子。
  • 彭郎:指她的丈夫,借指年轻的男人。
  • 织女:传说中的女神,与牛郎相会,象征爱情和团圆。
  • 阿姮:传说中的孤独神女,象征孤独和未婚。
  • 卢兹:古代的媒人,负责撮合婚姻。
  • 五老:古代神话中的五位老者,象征长寿和智慧。
  • 东方一老:指的是一位年长的男子,虽然年纪大,但表现得年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见称。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态,语言生动、形象。杨万里常以平民百姓的生活为题材,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人性的观察。

创作背景

《大孤山》创作于杨万里早期,描绘了婚姻与孤独的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婚姻观和情感状态。诗中通过小姑和大姑的对比,展示了婚姻对女性命运的影响,以及对未婚女性的同情与思考。

诗歌鉴赏

《大孤山》通过小姑和大姑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婚姻对女性生活的巨大影响。小姑的幸福婚姻犹如天上的织女,象征着爱情的美好与团圆,而大姑的孤独则显得格外沉重,像阿姮一般孤寂。诗中通过对比手法,突出婚姻的幸福与孤独,并引发对社会传统婚姻观的思考。

特别是在“岂有老人会年少”一语中,诗人用反讽的方式表达了对大姑的深切同情,质疑社会对女性的年龄与婚姻的刻板印象。整体来看,诗歌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富有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小姑小年嫁彭郎:小姑年轻时嫁给了彭郎,表达了年轻的婚姻幸福。
  2. 大姑不嫁空自孀:大姑却没有嫁人,孤独一生,形成鲜明对比。
  3. 小姑有夫似织女:小姑有了丈夫,像织女一样幸福美满。
  4. 大姑无夫如阿姮:大姑没有丈夫,像阿姮一样孤独无依。
  5. 卢兹也曾作媒妁:提到古代的媒人卢兹,强调婚姻的社会性质。
  6. 执柯教与五老约:暗示古代媒人的职责,与老者的智慧相结合。
  7. 东方一老差妙龄:有位年长的男子,虽老却显得年轻。
  8. 匹似彭郎却老成:这位老者虽然像彭郎,但成熟稳重。
  9. 大姑背面啼更道:大姑在背后哭泣,表露内心的哀怨。
  10. 岂有老人会年少:质疑年长者是否能理解年轻人的感情。
  11. 大姑年来年去今亦老:大姑年复一年,终究也变得苍老。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小姑与大姑的对照,表现出不同婚姻状态下女性的不同命运。同时,诗中使用了反讽的手法,展现了对社会婚姻观的深刻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小姑和大姑婚姻状况的对比,揭示了女性在婚姻中的不同命运与社会对她们的期望。诗人对大姑的孤独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并引发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批判,传达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姑:象征年轻、幸福、爱情的期待。
  • 大姑:象征孤独、未婚、对社会的反思。
  • 织女:象征美好爱情和团圆。
  • 阿姮:象征孤独、未婚女性的悲哀。
  • 卢兹:象征婚姻的媒介与社会传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小姑在多大年龄时嫁给了彭郎?

    • A. 年轻
    • B. 年长
    • C. 中年
  2. 大姑的情感状态如何?

    • A. 幸福
    • B. 孤独
    • C. 忧愁
  3. 诗中提到的织女象征着什么?

    • A. 孤独
    • B. 爱情
    • C. 婚姻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同样探讨孤独与爱情的主题。
  • 《红楼梦》(曹雪芹):反映女性婚姻与命运的悲剧。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现孤独的情感,但侧重点在于对故乡的思念。
  • 《长恨歌》(白居易):探讨爱情的美好与悲剧,与《大孤山》的孤独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杨万里诗文集》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