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苏后湖》

时间: 2025-01-23 10:17:22

草庐卜筑小如巢,翠竹离离槛外交。

邻米乞来分鹤饱,医书编就借僧钞。

经年闭户穷幽讨,晴日携筇出近郊。

为问练湖高隐地,可容杯水泛堂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草庐卜筑小如巢,
翠竹离离槛外交。
邻米乞来分鹤饱,
医书编就借僧钞。
经年闭户穷幽讨,
晴日携筇出近郊。
为问练湖高隐地,可容杯水泛堂坳。

白话文翻译:

在草庐中安置居所,小得像鸟巢;
青翠的竹子围绕着院子,离离散散。
向邻居乞求几粒米,以便分给饥饿的鹤;
借来僧人的医书,编成书籍。
多年闭门研究,穷尽心思探讨;
在晴朗的日子里,手持竹杖走出郊外。
想问练湖那个隐秘的地方,能否容纳一杯水在堂前荡漾。

注释:

  • 卜筑:选择地点建造。
  • 离离:稀疏的样子。
  • 乞来:乞求而来。
  • 鹤饱:喂饱鹤,鹤是高洁的象征。
  • 医书:医学书籍。
  • 闭户穷幽讨:关门在幽静的环境中探讨研究。
  • 携筇:携带竹杖。
  • 练湖:练湖的高隐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荣倪,宋代诗人,以其优雅的诗风和清新的意象而闻名。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和隐居生活,表现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隐居生活的一段时间,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描写的环境以及与邻居的和谐关系,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答苏后湖》是一首表现隐逸生活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和谐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以“草庐卜筑”展现诗人生活的简朴,紧接着用“翠竹离离”描绘出他所处的环境,展现出自然的美好。邻里之间的友好关系通过“邻米乞来分鹤饱”得以体现,诗人不仅关心自己的生活,也关心周围的生命。

诗中的“医书编就借僧钞”则反映了诗人对知识和学习的渴望,他在隐居生活中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更追求精神的富足。最后两句“为问练湖高隐地,可容杯水泛堂坳”则引发了对理想栖息地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对完美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清新自然,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草庐卜筑小如巢”:诗人选择在草庐中安家,形容居所小巧如鸟巢,体现了简朴与安宁。
  2. “翠竹离离槛外交”:周围青翠的竹子,营造出一种宁静的自然氛围。
  3. “邻米乞来分鹤饱”:表现了诗人与邻里之间和谐的关系,体现出人性中的善良与关怀。
  4. “医书编就借僧钞”: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显示出诗人的学识渊博。
  5. “经年闭户穷幽讨”:体现了诗人对学问的执着,长年闭门研究。
  6. “晴日携筇出近郊”:在晴天时,诗人携带竹杖走出郊外,体现了对自然的向往。
  7. “为问练湖高隐地”:对理想隐居地的向往,表达了寻求精神归宿的愿望。
  8. “可容杯水泛堂坳”:以水面荡漾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理想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草庐小如巢,比喻诗人隐逸生活的简朴。
  • 排比:描述竹子和邻里的情景,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对仗:如“邻米乞来分鹤饱”和“医书编就借僧钞”,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知识追求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庐:象征隐逸的生活。
  • 翠竹:象征自然的清新与生命力。
  • :象征高洁与友谊。
  • 医书:象征知识与求知的精神。
  • 练湖:象征理想的隐居之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选择在什么地方居住? A. 草庐
    B. 城市
    C. 山顶
    D. 河边

  2. 诗中提到的“邻米乞来分鹤饱”反映了怎样的关系?
    A. 竞争关系
    B. 和谐关系
    C. 疏远关系
    D. 冷漠关系

  3.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财富
    B. 权力
    C. 自然与隐逸生活
    D. 名声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荣倪的《答苏后湖》与王维的《鹿柴》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意境的深邃和哲理的思考,而荣倪的诗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诗经》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