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达行在所三首》
时间: 2025-01-11 01:55: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喜达行在所三首
杜甫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白话文翻译:
我在西方思念岐阳的信使,却没有人能够陪伴我回去。
眼睛透过落日的余辉,心情像寒灰一样死寂。
雾气弥漫,树木在路上引导我前行,远处的莲峰忽然展现在眼前。
我的亲朋好友因辛苦而变得憔悴,仿佛在敌人中挣扎。
愁苦在胡笳的晚风中弥漫,汉朝的园子显得凄凉。
今天我回到这里,和那些暂时相聚的人一起。
在司隶的章台上初次见面,南阳的气候已然焕然一新。
心中的喜悦翻涌而出,泪水沾湿了手巾。
过去的事情谁来报告?归来时自己最为怜惜。
仍然仰望太白山上的雪,喜悦地遇见武功山。
在千官之中影子静谧,心情在七校之前舒展。
今天汉朝的社稷显得焕然一新,正是中兴之年。
注释:
- 岐阳:指的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也指代西方的某个地方。
- 寒灰:比喻心情冷淡、凄凉。
- 胡笳:一种乐器,通常与边塞的悲凉情绪相联系。
- 司隶:指的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意指官场。
- 武功天:武功山,因其秀丽而被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风格沉郁,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杜甫流亡生涯期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百姓苦难。诗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对亲朋的关心,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诗歌鉴赏:
《喜达行在所三首》是杜甫在动荡时代创作的一首感人之作,诗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理。全诗围绕着归乡的喜悦与对往昔的追忆展开,开头两句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思念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愈加显得孤独。接下来的诗句通过“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奈。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描绘了回归的旅途与家乡的景象,雾树和莲峰的意象交织出一种模糊而又美好的期待。后面的几句则通过对亲朋好友的描述,反映出时局的艰辛与人们的困扰,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
最后几句则以“新数中兴年”为结尾,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与期盼,尽管前面充满了愁苦,但仍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国家的关心。这种情感的转折使得整首诗既有沉重的历史感,又充满了乐观的希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孤独。
-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通过落日的意象,传达内心的凄凉。
-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描绘了旅途的景象,隐含对未来的期待。
- “所亲惊老瘦”:反映家人因战乱而遭受的苦难。
-
修辞手法:使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寒灰”比喻内心的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交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关心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诗人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情怀。
意象分析:
- 故乡:象征着温暖与归属感。
- 落日: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莲峰:象征着美好的未来与希望。
- 寒灰:暗示着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的字是什么? A. 子美
B. 子华
C. 子安
D. 子明 -
诗中提到的“胡笳”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植物
C. 一种动物
D. 一种酒 -
诗中表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失落与忧愁
C. 愤怒
D. 厌世
答案:1.A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同样体现了杜甫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 《月夜忆舍弟》: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关怀。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白的作品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杜甫更关注社会与人民的苦难,而李白则多表现个人的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杜甫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