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相和歌辞·铜雀妓
作者: 朱放 〔唐代〕
恨唱歌声咽,愁翻舞袖迟。
西陵日欲暮,是妾断肠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女子在唱歌时因心中愁苦而声音哽咽,舞动的袖子也显得迟缓无力。西陵的夕阳即将落下,这正是她心中断肠之时。
注释:
字词注释:
- 恨:此处指因愁苦而发出的声音。
- 咽:指声带受情绪影响而哽咽。
- 愁:忧愁、悲伤的情绪。
- 翻:翻动、挥舞。
- 舞袖:跳舞时的袖子,象征舞者的动作。
- 西陵:地名,指西陵山,常用来象征夕阳和离别。
- 断肠:形容极度悲伤,心如刀割的感受。
典故解析:
“西陵日欲暮”可以引申为时光流逝、即将分别,常见于古诗文中用来表达离愁别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放,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其作品多为抒情诗,风格细腻,善于描绘人物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盛世时期,社会繁华、人们情感丰富。诗人通过描绘妓女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女性情感与地位。
诗歌鉴赏:
《铜雀妓》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展现了女子在唱歌舞蹈时的内心情感。诗中开头两句“恨唱歌声咽,愁翻舞袖迟”通过描绘歌声的哽咽和舞姿的缓慢,生动地展现了女子内心的愁苦与不安。她在歌舞中无法自拔的情绪,似乎在诉说着对某种无法言说的失落和悲伤。
接下来的“西陵日欲暮”则引入了时间的流逝,夕阳的落下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结束,也暗示了离别的来临。最后一句“是妾断肠时”将情感推向高潮,清楚地表达了女子的痛苦和无奈。整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细腻的情感,构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
通过这种情感的传达,诗人不仅展示了个体的悲伤,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无奈,展现了人性深处的孤独与渴望。诗歌虽短,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恨唱歌声咽:因心中愁苦,唱歌时声音哽咽,表现出内心的痛苦。
- 愁翻舞袖迟:舞动的袖子因愁苦而显得缓慢,体现了情感的压抑。
- 西陵日欲暮:夕阳西下,暗示时光流逝和离别的来临。
- 是妾断肠时:直接表达了内心的极度悲痛,情感达到顶点。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用“断肠”形容情感的极度悲伤,生动形象。
- 意象:夕阳、舞袖等意象丰富了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女子的歌舞,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与悲伤,反映了个体在社会中面临的情感压迫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歌声:象征情感的表达与内心的痛苦。
- 舞袖:代表着女性的柔美与无奈。
- 西陵日暮: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恨唱歌声咽”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愁苦
C. 愤怒 -
“西陵日欲暮”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新的开始
B. 时间的流逝与离别
C. 美好的未来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表现离别与思念之情。
- 白居易的《琵琶行》:描绘了音乐与内心情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朱放的《铜雀妓》更侧重于抒情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王之涣则侧重于壮阔的自然景色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