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作》
时间: 2025-01-10 22:24: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几多精甲没黄沙,
野哭遥怜战士家。
瓜渡月明空粉堞,
芜城烟断只昏鸦。
似闻汉使攽王醢,
尚喜胡儿剖帝羓。
怊怅两淮蚕织地,
春风不复长桑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带来的悲惨景象。多少身披铠甲的士兵已经埋没在黄沙之中,远处传来的哭声令人怜惜战士的家人。明亮的月光照在瓜渡上,空寂的城墙却显得无比萧条;芜城的烟雾已消散,孤鸦在昏暗的天际中哀鸣。似乎听到汉朝使者在追逐王醢的消息,令人痛快的是胡儿也剖开了帝王的尸体。两淮地区的蚕桑早已不复,春风再也不能让桑树发芽。
注释:
- 精甲:指精良的铠甲,战士所穿的盔甲。
- 没黄沙:埋在黄沙之中,形容战斗的惨烈和死亡的悲惨。
- 瓜渡:指瓜渡河,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地名。
- 粉堞:指城墙,粉墙的高台。
- 芜城:指芜湖城,战乱后的废墟。
- 汉使:指汉朝的使者。
- 王醢:古代王族的一个人名,王醢是一个被杀的人物。
- 胡儿:指北方少数民族。
- 帝羓:指帝王的尸体。
- 怊怅:形容一种悲伤和失落的情感。
- 两淮:指淮河两岸的地区,著名的蚕织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梦阮,号北海,宋代诗人,以词名世,兼擅诗文。他的诗风沉郁凝重,常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及个人的悲伤。
创作背景:此诗成作于战乱时期,作者目睹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人们的悲惨命运,因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慨和愤慨。诗中表达了对士兵及其家庭困境的同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
诗歌鉴赏:
《扬州作》展现了刘克庄对战乱的深刻反思与对士兵家庭的同情。诗中,铠甲与黄沙的组合,生动地描绘出战斗的惨烈与生命的脆弱,传达出对死者的追忆与对生者的怜悯。通过对月明、空堞、昏鸦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孤寂、萧索的氛围,反映出对故土的思念与对战后景象的无奈。
尤其是在“似闻汉使攽王醢”的句子中,诗人通过历史典故的引入,使得情感更为深邃,历史的悲剧与现实的惨痛交织在一起,突显了战争带来的连锁反应。最后两句以“春风不复长桑芽”结束,既是对昔日繁荣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无奈,表达了强烈的失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几多精甲没黄沙”:战士的铠甲在沙土中埋没,暗示战争的惨烈。
- “野哭遥怜战士家”:远处的哭声传来,令人对战士的家庭感到同情。
- “瓜渡月明空粉堞”:在瓜渡河边,明亮的月光照耀着空荡的城墙。
- “芜城烟断只昏鸦”:芜城的烟雾已散,只有昏鸦在哀鸣,反映出荒凉。
- “似闻汉使攽王醢”:提到汉朝使者的故事,历史的悲剧与现实相互映照。
- “尚喜胡儿剖帝羓”:北方少数民族的胜利,带来一丝快意,暗含对统治者的讽刺。
- “怊怅两淮蚕织地”:对昔日繁荣的感慨,蚕桑产业的衰败。
- “春风不复长桑芽”:春风再也无法复苏桑树,象征着失去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黄沙”比喻战斗的惨烈与死亡。
- 拟人:将自然景象(如“昏鸦”)赋予情感,增强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野哭遥怜战士家”,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深切忧虑与对人道悲惨的同情,揭示出战争给人带来的巨大痛苦与失落,传达出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精甲:象征战士和战争。
- 黄沙:象征死亡与埋没的悲惨命运。
- 月明:象征希望与宁静的同时也暗示着孤独。
- 昏鸦:象征孤独与哀伤。
- 蚕桑:象征繁荣与希望的失去。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形成了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几多精甲没黄沙”中的“精甲”指的是什么?
- A. 战士的铠甲
- B. 精美的器物
- C. 战争的工具
-
诗中提到的“瓜渡”指的是?
- A. 一个地方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交通工具
-
“春风不复长桑芽”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春天的喜爱
- B. 对过去繁荣的怀念
- C.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带来的伤痛与对家国的忧虑。
- 李白的《夜泊牛津口》:描绘了孤独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刘克庄与杜甫的诗作都涉及战争的苦痛,但刘克庄更多地强调士兵与家庭的悲剧,而杜甫则侧重于个人的失落与国家的沦陷。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入门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