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主庙次唐贞元中张俨诗韵》

时间: 2025-01-11 11:21:48

吴蜀本唇齿,悲哉乃连兵。

尽锐下三硖,谁使复两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蜀本唇齿,悲哉乃连兵。
尽锐下三硖,谁使复两京?

白话文翻译

吴国和蜀国本是唇齿相依的关系,然而如今却因战争而悲哀地相连。所有的精锐部队都下到三硖,谁又能让这两个京城恢复往日的繁荣?

注释

  • 吴蜀:指的是吴国和蜀国,古代中国三国时期的两个国家。
  • 唇齿相依: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赖。
  • 悲哉乃连兵:感叹因为战争而产生的悲痛,连连相战。
  • 尽锐下三硖:把所有的精锐兵力都派到三硖,三硖是地名,指某一战场。
  • 两京:指的是两个重要的城市或都城,这里暗指战乱导致的破坏和战后的希望。

典故解析

吴蜀关系在三国时期非常密切,尤其在刘备建立蜀汉后,吴蜀联盟曾共同对抗曹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变化,最终导致了相互之间的战争和对抗。诗中提到的“下三硖”是指战争的实际地点,反映了战争的惨烈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爱国者。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尤其擅长诗歌和散文,作品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常表现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创作背景

《先主庙次唐贞元中张俨诗韵》写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与金、辽等外敌冲突频繁之际。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表达对三国历史的追怀时,深刻地反映了陆游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战争带来痛苦的深切感受。首句通过“唇齿相依”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吴蜀之间的紧密关系,然而随着“悲哉乃连兵”的叹息,诗人将这种依赖关系转化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战争不仅消耗了人力物力,更摧毁了原本和谐的关系,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悲痛。

“尽锐下三硖”则是对战争现实的直接描绘,展现了士兵们投入战斗的决心,然而“谁使复两京”则表露出一种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陆游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战争的惨烈与国破家亡的悲哀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他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与思考。

整首诗不仅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透出诗人对未来的渴望与对和平的向往,展现了陆游身为文人的责任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吴蜀本唇齿:说明吴国和蜀国之间的密切关系,像唇与齿一样相依。
  2. 悲哉乃连兵:感叹这种亲密关系因战争而悲惨地变得紧密相连。
  3. 尽锐下三硖:指所有精锐部队都已调往三硖战斗。
  4. 谁使复两京:反问谁能使两个重要的城市恢复往日的繁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吴蜀比作“唇齿”,形象地表达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
  • 对仗:前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战争带来的悲痛与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切反思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与对历史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唇齿:象征着密切的关系,反映出吴蜀之间的依存。
  • :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破坏,表达了对战乱的痛苦。
  • 两京:代表着繁荣与安定,暗示战争后的无奈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吴蜀之间的关系被比作什么?
    A. 手足
    B. 唇齿
    C. 兄弟
    D. 朋友

  2. “尽锐下三硖”中的“三硖”指的是:
    A. 一个城市
    B. 一场战斗
    C. 一片土地
    D. 一个国家

  3.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忧虑?
    A. 爱情
    B. 国家命运
    C. 个人生活
    D. 自然灾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陆游的诗与杜甫的《春望》相比较,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破碎的痛心,但陆游更侧重于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而杜甫则更多地描绘了当时的现实与感受。陆游的语言更为凝练,情感也相对深沉,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陆游诗词集》
  •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