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何斯举黄州秋居杂咏次其韵》

时间: 2024-09-19 21:16:51

人生天壤间,出处本异趣。

释耒入市朝,徒失邯郸步。

昔人亦有言,刻足以适屦。

柰何不自反,忽已迫霜露?

我躬尚不阅,况为子孙虑。

岁晚故山寒,地炉可煨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生天壤间,出处本异趣。
释耒入市朝,徒失邯郸步。
昔人亦有言,刻足以适屦。
柰何不自反,忽已迫霜露?
我躬尚不阅,况为子孙虑。
岁晚故山寒,地炉可煨芋。

白话文翻译

人生在天地之间,出身和去处本来就有不同的趣味。
释耒(指耕作)的人进入市朝,白白失去了昔日的邯郸步伐(即优雅的步态)。
古人也曾说过,刻足可以适应鞋子。
为何不自我反省,忽然间已面临霜露的侵袭?
我自己尚且没有经历这些,何况要为子孙考虑呢?
岁末故乡寒冷,地炉上可以煮芋头。

注释

  • 释耒:指耕作,释是放下,耒是古代的农具,意指耕耘。
  • 邯郸步:源自《史记》,意为优雅的步伐。
  • 刻足以适屦:古人言,刻的足可以适应鞋,意为人应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路径。
  • 霜露:象征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变化。
  • 地炉:一种用土制成的炉子,用来取暖或煮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和词人。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和深切的爱国情怀著称。陆游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始终心系国家,作品中充满了对历史、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陆游晚年,他在黄州的生活中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变化,特意写下此诗以抒发对人生、历史和家庭的思考。诗中反映了他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以及对后代的忧虑,体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

诗歌鉴赏

陆游的《读何斯举黄州秋居杂咏次其韵》以平实的语言和深邃的哲思,描绘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诗的开头,诗人指出人生的“天壤间”,强调了个体在生活中所处的不同境遇和趣味。通过“释耒入市朝”,他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丧失了原本的自我和优雅,形成对比,显示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昔人亦有言,刻足以适屦”一句,传达出一种人生应顺应自然的智慧,提醒人们要自我反省,而不是盲目追求外在的成功。接下来的“柰何不自反,忽已迫霜露”,则是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一种感慨,岁月不饶人,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

最后两句“岁晚故山寒,地炉可煨芋”则带有一种温暖和希望,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坚守。整体来看,诗歌在悲观的情绪中透出一丝温暖,表现了陆游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家庭的关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人生天壤间,出处本异趣。

    • 表达了人生的不同境遇和趣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2. 释耒入市朝,徒失邯郸步。

    • 通过释耒的形象,反映了因追求物质而失去优雅的状态。
  3. 昔人亦有言,刻足以适屦。

    • 引用古人的智慧,表达应顺应自身条件而生活。
  4. 柰何不自反,忽已迫霜露?

    • 质问自己为何不自我反省,以至于面临岁月的无情。
  5. 我躬尚不阅,况为子孙虑。

    • 自身尚未经历这些,何况要为后代担忧。
  6. 岁晚故山寒,地炉可煨芋。

    • 描绘了寒冷的境遇中,仍有温暖与希望的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天壤”,形象而深刻。
  • 对仗:整首诗语言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增强了情感的表达,突出诗人的内心挣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同时流露出对家庭的关爱和对故乡的眷恋,体现了陆游深邃的人生哲学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壤:象征人生的极端,表达人生的多样性。
  • 霜露: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 地炉:象征温暖和生活的希望,暗示在逆境中仍要保持生活的勇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陆游的《读何斯举黄州秋居杂咏次其韵》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爱国情怀
    • B. 人生哲学
    • C. 田园生活
  2. “释耒入市朝”中的“释耒”指的是什么?

    • A. 休息
    • B. 耕作
    • C. 旅行
  3. 诗中的“岁晚故山寒”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温暖
    • C. 怀念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豪情。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与内心的和谐,反映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对比

陆游《读何斯举黄州秋居杂咏次其韵》李白《将进酒》的对比:

  • 陆游的诗更偏向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反映出个人的困惑与对后代的忧虑;
  • 李白则以豪情壮志为主,表达对人生的纵情与洒脱。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和主题探讨上的不同侧重点,体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陆游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