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寄晁应之》
时间: 2025-01-27 03:20: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野笋空阶短,蒲芽出水齐。柳垂萦鹊重,花袅带蜂低。桑弱蚕登箔,池晴燕啄泥。官闲无事役,地僻断招携。目极榛芜地,心伤桃李蹊。萎花辞雨泣,幽鸟别春啼。白发惊身老,高楼对日西。运逢诗将健,路入醉乡迷。烧醑倾新腊,轻罗换旧裾。香纨裁暑扇,密幄彻寒闺。乔木阴垂屋,清渠冷接溪。惜芳幽鷤蹄,催梦怨黄鹂。高会思前日,酣歌到晓鸡。驾羊君自幼,倚玉我惭黳。谁解藏车辖,归来信马蹄。还家门寂寂,过雨草萋萋。气合非容易,官拘坐阻睽。孤吟唯酒对,愁立见乌栖。学懒因循过,诗成取次题。相思不可望,烟霭暮凄凄。
白话文翻译
野外的竹笋在空旷的台阶旁显得短小,蒲草的嫩芽在水面上齐齐地冒出。垂柳轻柔地缠绕着,仿佛重重的喜鹊,花朵轻盈地摇曳,带着蜜蜂低飞。桑树柔弱,蚕儿爬上箔子,池塘晴朗,燕子啄泥筑巢。官员闲暇无事,地方偏僻,断绝了来往。目光所及是荒芜的土地,心中伤感于桃李小径。凋谢的花朵仿佛在雨中哭泣,幽深的鸟儿在春日告别。白发惊觉自己的衰老,高楼对着西下的太阳。命运逢遇诗人的健壮,路途进入醉乡迷失。烧酒倾倒新腊,轻薄的罗衣换下旧裙。香纨裁剪成暑天的扇子,密密的帷幕彻夜寒冷。高大的树木阴影覆盖着房屋,清澈的渠水冷冷地连接着溪流。珍惜芬芳的幽香,催促梦境,怨恨黄鹂的鸣叫。回忆起前日的盛会,酣畅的歌声直到天明。驾羊车你从小就习惯,倚靠玉石我感到惭愧。谁能理解隐藏车辖的深意,归来时信马由缰。回到家门前寂静无声,经过雨水的草地郁郁葱葱。气息相合并非易事,官场束缚坐视阻碍。孤独吟咏唯有酒相伴,忧愁站立看见乌鸦栖息。学习懒惰因循守旧,诗成后随意题写。相思之情无法望见,烟雾和暮色凄凄惨惨。
注释
- 野笋空阶短:野生的竹笋在空旷的台阶旁显得短小。
- 蒲芽出水齐:蒲草的嫩芽在水面上齐齐地冒出。
- 柳垂萦鹊重:垂柳轻柔地缠绕着,仿佛重重的喜鹊。
- 花袅带蜂低:花朵轻盈地摇曳,带着蜜蜂低飞。
- 桑弱蚕登箔:桑树柔弱,蚕儿爬上箔子。
- 池晴燕啄泥:池塘晴朗,燕子啄泥筑巢。
- 官闲无事役:官员闲暇无事。
- 地僻断招携:地方偏僻,断绝了来往。
- 目极榛芜地:目光所及是荒芜的土地。
- 心伤桃李蹊:心中伤感于桃李小径。
- 萎花辞雨泣:凋谢的花朵仿佛在雨中哭泣。
- 幽鸟别春啼:幽深的鸟儿在春日告别。
- 白发惊身老:白发惊觉自己的衰老。
- 高楼对日西:高楼对着西下的太阳。
- 运逢诗将健:命运逢遇诗人的健壮。
- 路入醉乡迷:路途进入醉乡迷失。
- 烧醑倾新腊:烧酒倾倒新腊。
- 轻罗换旧裾:轻薄的罗衣换下旧裙。
- 香纨裁暑扇:香纨裁剪成暑天的扇子。
- 密幄彻寒闺:密密的帷幕彻夜寒冷。
- 乔木阴垂屋:高大的树木阴影覆盖着房屋。
- 清渠冷接溪:清澈的渠水冷冷地连接着溪流。
- 惜芳幽鷤蹄:珍惜芬芳的幽香。
- 催梦怨黄鹂:催促梦境,怨恨黄鹂的鸣叫。
- 高会思前日:回忆起前日的盛会。
- 酣歌到晓鸡:酣畅的歌声直到天明。
- 驾羊君自幼:驾羊车你从小就习惯。
- 倚玉我惭黳:倚靠玉石我感到惭愧。
- 谁解藏车辖:谁能理解隐藏车辖的深意。
- 归来信马蹄:归来时信马由缰。
- 还家门寂寂:回到家门前寂静无声。
- 过雨草萋萋:经过雨水的草地郁郁葱葱。
- 气合非容易:气息相合并非易事。
- 官拘坐阻睽:官场束缚坐视阻碍。
- 孤吟唯酒对:孤独吟咏唯有酒相伴。
- 愁立见乌栖:忧愁站立看见乌鸦栖息。
- 学懒因循过:学习懒惰因循守旧。
- 诗成取次题:诗成后随意题写。
- 相思不可望:相思之情无法望见。
- 烟霭暮凄凄:烟雾和暮色凄凄惨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耒在官闲无事之时,感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作品。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物,通过对野笋、蒲芽、垂柳、花朵等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的“白发惊身老”、“高楼对日西”等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衰老的惊觉和对夕阳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笋空阶短:野生的竹笋在空旷的台阶旁显得短小,描绘了春天的生机。
- 蒲芽出水齐:蒲草的嫩芽在水面上齐齐地冒出,展现了春天的活力。
- 柳垂萦鹊重:垂柳轻柔地缠绕着,仿佛重重的喜鹊,形象生动。
- 花袅带蜂低:花朵轻盈地摇曳,带着蜜蜂低飞,描绘了春天的繁忙。
- 桑弱蚕登箔:桑树柔弱,蚕儿爬上箔子,展现了春天的劳作。
- 池晴燕啄泥:池塘晴朗,燕子啄泥筑巢,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 官闲无事役:官员闲暇无事,表达了诗人的闲适。
- 地僻断招携:地方偏僻,断绝了来往,表达了诗人的孤独。
- 目极榛芜地:目光所及是荒芜的土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慨。
- 心伤桃李蹊:心中伤感于桃李小径,表达了诗人的怀念。
- 萎花辞雨泣:凋谢的花朵仿佛在雨中哭泣,表达了诗人的哀伤。
- 幽鸟别春啼:幽深的鸟儿在春日告别,表达了诗人的离愁。
- 白发惊身老:白发惊觉自己的衰老,表达了诗人的无奈。
- 高楼对日西:高楼对着西下的太阳,表达了诗人的感慨。
- 运逢诗将健:命运逢遇诗人的健壮,表达了诗人的自信。
- 路入醉乡迷:路途进入醉乡迷失,表达了诗人的迷茫。
- 烧醑倾新腊:烧酒倾倒新腊,表达了诗人的豪放。
- 轻罗换旧裾:轻薄的罗衣换下旧裙,表达了诗人的洒脱。
- 香纨裁暑扇:香纨裁剪成暑天的扇子,表达了诗人的雅致。
- 密幄彻寒闺:密密的帷幕彻夜寒冷,表达了诗人的孤寂。
- 乔木阴垂屋:高大的树木阴影覆盖着房屋,表达了诗人的宁静。
- 清渠冷接溪:清澈的渠水冷冷地连接着溪流,表达了诗人的清新。
- 惜芳幽鷤蹄:珍惜芬芳的幽香,表达了诗人的细腻。
- 催梦怨黄鹂:催促梦境,怨恨黄鹂的鸣叫,表达了诗人的矛盾。
- 高会思前日:回忆起前日的盛会,表达了诗人的怀念。
- 酣歌到晓鸡:酣畅的歌声直到天明,表达了诗人的豪放。
- 驾羊君自幼:驾羊车你从小就习惯,表达了诗人的洒脱。
- 倚玉我惭黳:倚靠玉石我感到惭愧,表达了诗人的自谦。
- 谁解藏车辖:谁能理解隐藏车辖的深意,表达了诗人的深沉。
- 归来信马蹄:归来时信马由缰,表达了诗人的自由。
- 还家门寂寂:回到家门前寂静无声,表达了诗人的宁静。
- 过雨草萋萋:经过雨水的草地郁郁葱葱,表达了诗人的清新。
- 气合非容易:气息相合并非易事,表达了诗人的感慨。
- 官拘坐阻睽:官场束缚坐视阻碍,表达了诗人的无奈。
- 孤吟唯酒对:孤独吟咏唯有酒相伴,表达了诗人的孤寂。
- 愁立见乌栖:忧愁站立看见乌鸦栖息,表达了诗人的哀伤。
- 学懒因循过:学习懒惰因循守旧,表达了诗人的自省。
- 诗成取次题:诗成后随意题写,表达了诗人的洒脱。
- 相思不可望:相思之情无法望见,表达了诗人的无奈。
- 烟霭暮凄凄:烟雾和暮色凄凄惨惨,表达了诗人的哀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柳垂萦鹊重”将垂柳比作重重的喜鹊,形象生动。
- 拟人:如“萎花辞雨泣”将凋谢的花朵拟人化,仿佛在雨中哭泣。
- 对仗:如“野笋空阶短,蒲芽出水齐”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既有对春天的生机盎然的描绘,也有对衰老和离别的哀伤,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笋:春天的生机。
- 蒲芽:春天的活力。
- 垂柳:春天的柔美。
- 花朵:春天的繁忙。
- 桑树:春天的劳作。
- 池塘:春天的景象。
- 白发:衰老的象征。
- 高楼:孤独的象征。
- 烧酒:豪放的象征。
- 轻罗:洒脱的象征。
- 香纨:雅致的象征。
- 密幄:孤寂的象征。
- 乔木:宁静的象征。
- 清渠:清新的象征。
- 幽鷤:细腻的象征。
- 黄鹂:矛盾的象征。
- 高会:怀念的象征。
- 酣歌:豪放的象征。
- 驾羊:洒脱的象征。
- 倚玉:自谦的象征。
- 车辖:深沉的象征。
- 马蹄:自由的象征。
- 家门:宁静的象征。
- 草地:清新的象征。
- 气合:感慨的象征。
- 官拘:无奈的象征。
- 孤吟:孤寂的象征。
- 乌栖:哀伤的象征。
- 学懒:自省的象征。
- 诗成:洒脱的象征。
- 相思:无奈的象征。
- 烟霭:哀伤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柳垂萦鹊重”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白发惊身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豪放 B. 洒脱 C. 无奈 D. 自省
-
诗中“萎花辞雨泣”中的“辞”字是什么意思? A. 告别 B. 拒绝 C. 辞别 D. 辞退
-
诗中“官闲无事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A. 忙碌 B. 闲适 C. 无奈 D. 自省
答案:
- A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通过对牛郎织女的描绘,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离别的哀伤。
诗词对比:
- 张耒《书事寄晁应之》与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但张耒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黄庭坚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钱钟书著,对宋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 《张耒诗集》:收录了张耒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张耒诗歌的重要资料。
- 《宋代文学史》: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有助于理解张耒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