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杂感四首》

时间: 2025-02-04 15:37:36

娟娟檐前月,虽缺犹媚好。

团团理丝虫,养身恃其巧。

无能老蝙蝠,乘夜出堂奥。

那能捕飞蚊,未解聒耳闹。

悲歌草间蚓,辛苦自鸣噪。

尔生可以默,何所欲而躁。

鸣蛙诉其渴,谓若天可祷。

瘖蝉死不鸣,岂以诉无效。

悠悠群动情,谁得辨丑好。

我歌岂徒然,亦用自警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娟娟檐前月,虽缺犹媚好。团团理丝虫,养身恃其巧。无能老蝙蝠,乘夜出堂奥。那能捕飞蚊,未解聒耳闹。悲歌草间蚓,辛苦自鸣噪。尔生可以默,何所欲而躁。鸣蛙诉其渴,谓若天可祷。瘖蝉死不鸣,岂以诉无效。悠悠群动情,谁得辨丑好。我歌岂徒然,亦用自警告。

白话文翻译

檐前的月亮弯弯的,虽然不圆但依然美丽动人。圆圆的理丝虫,依靠它的巧妙来养活自己。无能的老蝙蝠,趁着夜晚飞出屋内。它虽然能捕捉飞蚊,却不懂得如何让人耳边清静。草丛中的蚯蚓悲鸣,辛苦地发出噪音。你们这些生物本可以安静,为何要如此急躁?鸣叫的青蛙诉说它的口渴,仿佛在向天祈祷。哑了的蝉不再鸣叫,难道是因为诉说无效?众多的生物各自表达情感,谁能分辨美丑好坏?我的歌声并非徒劳,也是用来自我警醒。

注释

  • 娟娟:形容月亮弯曲而美丽。
  • 檐前月:指挂在屋檐前的月亮。
  • 团团理丝虫:指圆圆的蜘蛛,以其织网巧妙而得名。
  • 恃其巧:依靠它的巧妙技能。
  • 无能老蝙蝠:指年老无能的蝙蝠。
  • 堂奥:屋内深处。
  • 聒耳闹:吵闹刺耳。
  • 悲歌草间蚓:指草丛中的蚯蚓发出悲鸣。
  • 尔生可以默:你们这些生物本可以保持沉默。
  • 鸣蛙诉其渴:鸣叫的青蛙在诉说它的口渴。
  • 瘖蝉死不鸣:哑了的蝉不再鸣叫。
  • 悠悠群动情:众多的生物各自表达情感。
  • 我歌岂徒然:我的歌声并非徒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张耒在夏日夜晚,观察自然界各种生物的行为后,有感而发所作。诗中通过对月、蜘蛛、蝙蝠、蚯蚓、青蛙和蝉等生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界生物行为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张耒的这首《夏日杂感四首》通过对夏日夜晚自然界生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独特感悟。诗中,“娟娟檐前月”一句,以月亮的弯曲美丽来象征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而“团团理丝虫”则通过蜘蛛的巧妙织网,暗示了自然界生物的生存智慧。

诗中的蝙蝠、蚯蚓、青蛙和蝉等生物,各自代表了不同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蝙蝠的无能和蚯蚓的悲鸣,反映了作者对生命艰辛的同情;青蛙的鸣叫和蝉的沉默,则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意义和表达方式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生物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反思。诗的最后,作者以“我歌岂徒然,亦用自警告”作结,表明自己的诗歌创作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希望通过诗歌来警醒自己和他人,体现了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娟娟檐前月,虽缺犹媚好:描绘檐前弯月,虽不圆满但依然美丽。
  2. 团团理丝虫,养身恃其巧:描述蜘蛛圆圆的身形和巧妙织网的本领。
  3. 无能老蝙蝠,乘夜出堂奥:写老蝙蝠无能,夜晚飞出屋内。
  4. 那能捕飞蚊,未解聒耳闹:蝙蝠虽能捕蚊,但不懂得如何让人耳边清静。
  5. 悲歌草间蚓,辛苦自鸣噪:草丛中的蚯蚓悲鸣,辛苦地发出噪音。
  6. 尔生可以默,何所欲而躁:生物本可以安静,为何要如此急躁。
  7. 鸣蛙诉其渴,谓若天可祷:鸣叫的青蛙在诉说它的口渴,仿佛在向天祈祷。
  8. 瘖蝉死不鸣,岂以诉无效:哑了的蝉不再鸣叫,难道是因为诉说无效。
  9. 悠悠群动情,谁得辨丑好:众多的生物各自表达情感,谁能分辨美丑好坏。
  10. 我歌岂徒然,亦用自警告:我的歌声并非徒劳,也是用来自我警醒。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娟娟檐前月”比喻月亮的美丽。
  • 拟人:如“鸣蛙诉其渴”将青蛙的鸣叫拟人化为诉说。
  • 对仗:如“娟娟檐前月,虽缺犹媚好”中的“娟娟”与“媚好”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界生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反思。诗的最后,作者以“我歌岂徒然,亦用自警告”作结,表明自己的诗歌创作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希望通过诗歌来警醒自己和他人,体现了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檐前月:象征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
  • 理丝虫:代表自然界生物的生存智慧。
  • 老蝙蝠:象征无能和无奈。
  • 草间蚓:代表生命的艰辛和悲鸣。
  • 鸣蛙:象征生命的渴望和表达。
  • 瘖蝉:代表沉默和无效的诉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娟娟檐前月”中的“娟娟”形容的是什么? A. 月亮 B. 星星 C. 花朵 D. 云彩

  2. 诗中“团团理丝虫”指的是什么? A. 蜘蛛 B. 蝴蝶 C. 蜜蜂 D. 蚊子

  3. 诗中“悲歌草间蚓”中的“悲歌”指的是什么? A. 蚯蚓的鸣叫 B. 蚯蚓的舞蹈 C. 蚯蚓的沉默 D. 蚯蚓的死亡

  4. 诗中“我歌岂徒然”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意图? A. 表达情感 B. 自我警醒 C. 娱乐他人 D. 赞美自然

答案

  1. A
  2. A
  3. A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 杜甫《月夜忆舍弟》: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乱的忧虑。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夏日杂感四首》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但张耒的诗更多地关注自然界生物的行为和情感,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对宋代诗歌有深入的解读。
  • 《苏轼诗集》:收录了苏轼的多首诗作,对宋代诗歌有深入的解读。
  • 《杜甫诗集》:收录了杜甫的多首诗作,对唐代诗歌有深入的解读。

相关诗句

娟娟檐前月,虽缺犹媚好。下一句是什么

团团理丝虫,养身恃其巧。上一句是什么

团团理丝虫,养身恃其巧。下一句是什么

无能老蝙蝠,乘夜出堂奥。上一句是什么

无能老蝙蝠,乘夜出堂奥。下一句是什么

那能捕飞蚊,未解聒耳闹。上一句是什么

那能捕飞蚊,未解聒耳闹。下一句是什么

悲歌草间蚓,辛苦自鸣噪。上一句是什么

悲歌草间蚓,辛苦自鸣噪。下一句是什么

尔生可以默,何所欲而躁。上一句是什么

尔生可以默,何所欲而躁。下一句是什么

鸣蛙诉其渴,谓若天可祷。上一句是什么

鸣蛙诉其渴,谓若天可祷。下一句是什么

瘖蝉死不鸣,岂以诉无效。上一句是什么

瘖蝉死不鸣,岂以诉无效。下一句是什么

悠悠群动情,谁得辨丑好。上一句是什么

悠悠群动情,谁得辨丑好。下一句是什么

我歌岂徒然,亦用自警告。上一句是什么

娟娟檐前月,下一句是什么

虽缺犹媚好。上一句是什么

虽缺犹媚好。下一句是什么

团团理丝虫,上一句是什么

团团理丝虫,下一句是什么

养身恃其巧。上一句是什么

养身恃其巧。下一句是什么

无能老蝙蝠,上一句是什么

无能老蝙蝠,下一句是什么

乘夜出堂奥。上一句是什么

乘夜出堂奥。下一句是什么

那能捕飞蚊,上一句是什么

那能捕飞蚊,下一句是什么

未解聒耳闹。上一句是什么

未解聒耳闹。下一句是什么

悲歌草间蚓,上一句是什么

悲歌草间蚓,下一句是什么

辛苦自鸣噪。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