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务绅禅者分卫歌》
时间: 2025-01-11 14:00: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务绅禅者分卫歌
作者: 释梵言 〔宋代〕
豁灵明,开正首,脱却多年肮臭破布袄。
顶门一劄,眼晴便定动,如今识得无能老天。
真智现,非作造,卷衲携筇下云峤。
直去庐陵化有缘,万户千门须遍到。
禾山鼓,清平调,俯仰顺从心一照。
那边若遇本色人,点著皆知妙不妙。
子莫学,石头老,书信不通行太早。
得个清源鈯斧儿,南台石上锄荒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开悟的过程,表达了对禅的理解与实践。首句中提到的“豁灵明”和“开正首”意指心灵的开悟和清明,摆脱了多年的污浊与束缚。接着提到“顶门一劄”,暗示通过启发而使得眼睛洞察真理,意识到世间的无常与虚无。接下来的几句强调真智的显现并非人为伪造,而是通过自我修行的真实体验。诗人希望能够直赴庐陵,传播这种智慧,深入千家万户。
“禾山鼓,清平调”则描述了内心的平和与顺应。遇到真正的智者时,所有的道理都能一目了然。“子莫学,石头老”,提醒后人不要急于模仿行事,还需在内心深处体悟。最后以“得个清源鈯斧儿”揭示了内在的工具与修行的意义,强调对内心杂草的清理与修整。
注释
- 豁灵明:心灵开悟,思维清晰。
- 肮臭破布袄:比喻多年的烦恼与困惑。
- 顶门一劄:指用心灵的启发来打开智慧。
- 无能老天:意指世间的无常与虚幻。
- 卷衲携筇:形象化的修行者,手持禅杖,行走于山水之间。
- 禾山鼓,清平调:禾山的鼓声代表和谐的心境与生活。
- 本色人:真正的觉悟者。
- 子莫学,石头老:劝诫后人不要急于模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梵言是宋代著名的禅宗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宗教思考与哲学探讨的时代。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了禅宗的思想,反映了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为禅宗盛行的宋代,作者通过对修行的思考与实践,表达了对生命真谛的追求。诗中展现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对智慧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精神修养的重视。
诗歌鉴赏
《送务绅禅者分卫歌》是一首充满智慧与哲理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从“豁灵明”到“脱却多年肮臭破布袄”,诗人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心灵的觉醒过程,突显了内心的清明与自由。接下来的“顶门一劄,眼晴便定动”,更是揭示了修行过程中,如何通过一瞬间的领悟而理解世间的真理。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而有力,意境深远。诗中提到的“真智现,非作造”,强调了真正的智慧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表象。诗人借助自然景色与生活场景,将禅宗的空灵与宁静融入日常,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与理解。
在结尾部分,诗人通过“子莫学,石头老”提醒后人,在修行的过程中,需有耐心,不可急躁。这样的智慧不仅适用于禅宗修行,也适用于人生的其他方面,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豁灵明,开正首:开阔心灵,清晰明了。
- 脱却多年肮臭破布袄:摆脱多年的困扰与烦恼。
- 顶门一劄,眼晴便定动:灵感一来,心智豁然开朗。
- 如今识得无能老天:意识到世间的无常与虚幻。
- 真智现,非作造:真正的智慧是自然显现的。
- 卷衲携筇下云峤:修行者背负着禅杖,游走于山水之间。
- 直去庐陵化有缘:愿意前往庐陵传播智慧。
- 万户千门须遍到:希望将智慧传递到每个角落。
- 禾山鼓,清平调:禾山的鼓声象征和谐的心境。
- 俯仰顺从心一照:内心的宁静与顺应。
- 那边若遇本色人:若遇到真正的智者。
- 点著皆知妙不妙:一碰即知其妙。
- 子莫学,石头老:劝诫年轻人不要急于模仿。
- 书信不通行太早:强调时机未到,不应急于交流。
- 得个清源鈯斧儿:获得一把工具,清理内心杂草。
- 南台石上锄荒草:在南台的石头上清除杂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困扰比作“肮臭破布袄”。
- 对仗:如“俯仰顺从心一照”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隐喻:用“石头老”隐喻智慧的成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智慧与宁静,强调修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劝诫人们在生活中要有耐心,静心去领悟生命的真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明:象征智慧的觉醒。
- 破布袄:表示烦恼与束缚。
- 云峤:自然的象征,代表清净的修行环境。
- 禾山鼓:象征和谐与宁静的心境。
- 清源鈯斧儿:工具的象征,代表修行的手段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豁灵明”指的是什么?
A. 清晰的思维
B. 繁杂的情绪
C. 迷茫的状态
答案:A -
“子莫学,石头老”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A. 不要急于模仿,不应急于修行
B. 应该多多学习
C. 老者是智慧的象征
答案:A -
诗中提及的“禾山鼓”象征什么?
A. 噪音
B. 和谐与宁静
C. 人生的烦恼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送务绅禅者分卫歌》:两首诗都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但《静夜思》更多地表达了思乡之情,而《送务绅禅者分卫歌》则集中在对内心智慧的探索与修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禅宗文化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