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寓居》
时间: 2025-01-27 04:33: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寺寓居 徐夤 〔唐代〕 高卧东林最上方,水声山翠剔愁肠。 白云送雨笼僧阁,黄叶随风入客堂。 终去四明成大道,暂从双鬓许秋霜。 披缁学佛应无分,鹤氅谈空亦不妨。
白话文翻译: 我高高地躺在东林寺的最高处,水声和山色剔除了我的忧愁。 白云带着雨水笼罩着僧人的阁楼,黄叶随着风飘进了客堂。 最终我将前往四明山追求大道,暂时让我的双鬓接受秋霜的洗礼。 穿上僧袍学习佛法可能不适合我,但穿着鹤氅谈论空理也无妨。
注释:
- 高卧:高高地躺着。
- 东林:指东林寺,位于庐山。
- 剔愁肠:消除忧愁。
- 白云送雨:形容云雨缭绕的景象。
- 笼僧阁:笼罩着僧人的阁楼。
- 黄叶随风:形容秋天的景象。
- 四明:指四明山,位于浙江。
- 大道:指佛教的修行之道。
- 双鬓许秋霜:指头发因岁月而变白。
- 披缁:穿上僧袍,指出家。
- 学佛:学习佛法。
- 鹤氅:一种道士的服装。
- 谈空:谈论佛教的空理。
诗词背景: 徐夤是唐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隐逸生活和对佛教的向往。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寺中的寓居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佛教修行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寺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修行的思考。诗中“高卧东林最上方”一句,即表现了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而“水声山翠剔愁肠”则进一步以自然之美来净化心灵。后两句通过对白云、黄叶的描绘,增强了诗中的秋意和禅意。结尾处,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修行的态度,既不排斥也不完全接受,体现了其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 首句“高卧东林最上方”,通过“高卧”和“最上方”两个词,表现了诗人的超然心境和对高处的向往。
- 第二句“水声山翠剔愁肠”,以“水声山翠”形容自然美景,用“剔愁肠”表达自然美景对心灵的净化作用。
- 第三句“白云送雨笼僧阁”,通过“白云送雨”描绘了山寺的云雨景象,增强了诗中的禅意。
- 第四句“黄叶随风入客堂”,以“黄叶随风”形容秋天的景象,增添了诗中的秋意。
- 第五句“终去四明成大道”,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的向往和追求。
- 第六句“暂从双鬓许秋霜”,以“双鬓许秋霜”形容岁月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
- 第七句“披缁学佛应无分”,表达了诗人对出家修行的犹豫和不确定。
- 第八句“鹤氅谈空亦不妨”,表达了诗人对谈论佛教空理的开放态度。
意象分析:
- 白云送雨: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
- 黄叶随风: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凋零。
- 水声山翠:象征着自然美景的净化作用。
- 双鬓许秋霜: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高卧东林最上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忧愁 B. 超然 C. 愤怒 D. 悲伤
- “水声山翠剔愁肠”中的“剔愁肠”是什么意思? A. 增加忧愁 B. 消除忧愁 C. 隐藏忧愁 D. 分享忧愁
- 诗中提到的“四明”是指什么地方? A. 四明山 B. 四明寺 C. 四明湖 D. 四明城
- “披缁学佛应无分”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的什么态度? A. 完全接受 B. 完全排斥 C. 犹豫不决 D. 积极追求 答案:1. B 2. B 3. A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
- 杜甫的《望岳》: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徐夤的《山寺寓居》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色,但徐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佛教修行的思考,而王诗则更多地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夤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