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华山司空侍郎二首》

时间: 2025-02-04 15:32:25

金阙争权竞献功,独逃征诏卧三峰。

鸡群未必容于鹤,

蛛网何繇捕得龙。

清论尽应书国史,静筹皆可息边烽。

风霜落满千林木,不近青青涧底松。

非云非鹤不从容,谁敢轻量傲世踪。

紫殿几征王佐业,

青山未拆诏书封。

闲吟每待秋空月,早起长先野寺钟。

前古负材多为国,满怀经济欲何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华山司空侍郎二首

金阙争权竞献功,独逃征诏卧三峰。 鸡群未必容于鹤,蛛网何繇捕得龙。 清论尽应书国史,静筹皆可息边烽。 风霜落满千林木,不近青青涧底松。 非云非鹤不从容,谁敢轻量傲世踪。 紫殿几征王佐业,青山未拆诏书封。 闲吟每待秋空月,早起长先野寺钟。 前古负材多为国,满怀经济欲何从。

白话文翻译

在金阙中争权夺利,竞相献功,你却独自逃避征召,隐居在三峰之间。 鸡群未必能容纳鹤,蛛网怎能捕捉到龙。 你的清谈应当载入国史,你的静思筹谋足以平息边疆的战火。 风霜覆盖了千林的树木,却无法接近那青青涧底的松树。 你既非云也非鹤,不显从容,谁敢轻视你那傲世的踪迹。 紫殿中几次征召你为王佐之才,青山下你的诏书还未拆封。 你闲暇时吟咏常待秋夜的明月,早起常先听到野寺的钟声。 自古以来,负有才华的人多为国家效力,你满怀经济之志,又将何去何从。

注释

  • 金阙:指朝廷。
  • 三峰:指华山的三座主峰,此处代指隐居之地。
  • 鸡群未必容于鹤:比喻庸俗的环境未必能容纳高洁之士。
  • 蛛网何繇捕得龙:比喻平凡的手段无法制服非凡的人物。
  • 清论:指高雅的言论。
  • 静筹:指深思熟虑的谋划。
  • 边烽:指边疆的战事。
  • 非云非鹤不从容:形容作者既非超然物外,也非高洁不群,但有不凡的气质。
  • 紫殿:指皇宫。
  • 王佐业:指辅佐君王的事业。
  • 青山未拆诏书封:指诏书未开封,即未接受朝廷的征召。
  • 经济:指治理国家的才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夤,唐代诗人,字昭梦,福建莆田人。他的诗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此诗是寄给华山司空侍郎的,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朝廷权力的疏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当时社会动荡,朝廷内部争权夺利,边疆战事频发。徐夤通过此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朝廷权力的疏离和对个人才华的自信。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和对朝廷权力的疏离,展现了作者对个人才华的自信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鸡群未必容于鹤”、“蛛网何繇捕得龙”等,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庸俗环境的排斥和对非凡才华的自信。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人前途的迷茫,体现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金阙争权竞献功:描绘朝廷内部的争权夺利。
  2. 独逃征诏卧三峰: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3. 鸡群未必容于鹤:比喻庸俗环境无法容纳高洁之士。
  4. 蛛网何繇捕得龙:比喻平凡手段无法制服非凡人物。
  5. 清论尽应书国史:表达对高雅言论的推崇。
  6. 静筹皆可息边烽:表达对深思熟虑谋划的自信。
  7. 风霜落满千林木:描绘自然景象,寓意艰难环境。
  8. 不近青青涧底松:表达对高洁品质的向往。
  9. 非云非鹤不从容:形容作者既非超然物外,也非高洁不群。
  10. 谁敢轻量傲世踪:表达对个人才华的自信。
  11. 紫殿几征王佐业:描绘朝廷对作者的征召。
  12. 青山未拆诏书封:表达对朝廷征召的疏离。
  13. 闲吟每待秋空月:描绘闲暇时的吟咏生活。
  14. 早起长先野寺钟: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15. 前古负材多为国: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16. 满怀经济欲何从:表达对个人前途的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鸡群未必容于鹤”、“蛛网何繇捕得龙”等,形象生动。
  • 象征:如“风霜落满千林木”、“不近青青涧底松”等,寓意深刻。
  • 对仗:如“清论尽应书国史,静筹皆可息边烽”等,语言工整。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和对朝廷权力的疏离,展现了作者对个人才华的自信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透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人前途的迷茫,体现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阙:朝廷,象征权力中心。
  • 三峰:隐居之地,象征宁静生活。
  • 鸡群:庸俗环境,象征平凡。
  • :高洁之士,象征非凡。
  • 蛛网:平凡手段,象征无力。
  • :非凡人物,象征才华。
  • 清论:高雅言论,象征智慧。
  • 静筹:深思熟虑,象征谋划。
  • 风霜:艰难环境,象征挑战。
  • 涧底松:高洁品质,象征坚韧。
  • 紫殿:皇宫,象征权力。
  • 青山:隐居之地,象征宁静。
  • 秋空月:闲暇生活,象征宁静。
  • 野寺钟:宁静生活,象征宁静。
  • 经济:治理国家,象征才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鸡群未必容于鹤”比喻什么? A. 庸俗环境无法容纳高洁之士 B. 鹤无法适应鸡群 C. 鸡群和鹤无法共存 D. 鹤比鸡群高贵

  2. 诗中“蛛网何繇捕得龙”比喻什么? A. 平凡手段无法制服非凡人物 B. 龙无法被捕捉 C. 蛛网比龙强大 D. 龙比蛛网高贵

  3. 诗中“青山未拆诏书封”表达什么? A. 对朝廷征召的接受 B. 对朝廷征召的疏离 C. 对朝廷征召的期待 D. 对朝廷征召的忽视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杜甫《登高》: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徐夤《寄华山司空侍郎二首》:都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加宁静淡泊,徐夤的诗则透露出对朝廷权力的疏离和对个人才华的自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夤的全部诗作。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徐夤的部分诗作。
  • 《唐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徐夤诗作的详细鉴赏。

相关诗句

金阙争权竞献功,独逃征诏卧三峰。下一句是什么

鸡群未必容于鹤,上一句是什么

鸡群未必容于鹤,下一句是什么

蛛网何繇捕得龙。上一句是什么

蛛网何繇捕得龙。下一句是什么

清论尽应书国史,静筹皆可息边烽。上一句是什么

清论尽应书国史,静筹皆可息边烽。下一句是什么

风霜落满千林木,不近青青涧底松。上一句是什么

风霜落满千林木,不近青青涧底松。下一句是什么

非云非鹤不从容,谁敢轻量傲世踪。上一句是什么

非云非鹤不从容,谁敢轻量傲世踪。下一句是什么

紫殿几征王佐业,上一句是什么

紫殿几征王佐业,下一句是什么

青山未拆诏书封。上一句是什么

青山未拆诏书封。下一句是什么

闲吟每待秋空月,早起长先野寺钟。上一句是什么

闲吟每待秋空月,早起长先野寺钟。下一句是什么

前古负材多为国,满怀经济欲何从。上一句是什么

金阙争权竞献功,下一句是什么

独逃征诏卧三峰。上一句是什么

独逃征诏卧三峰。下一句是什么

鸡群未必容于鹤,上一句是什么

鸡群未必容于鹤,下一句是什么

蛛网何繇捕得龙。上一句是什么

蛛网何繇捕得龙。下一句是什么

清论尽应书国史,上一句是什么

清论尽应书国史,下一句是什么

静筹皆可息边烽。上一句是什么

静筹皆可息边烽。下一句是什么

风霜落满千林木,上一句是什么

风霜落满千林木,下一句是什么

不近青青涧底松。上一句是什么

不近青青涧底松。下一句是什么

非云非鹤不从容,上一句是什么

非云非鹤不从容,下一句是什么

谁敢轻量傲世踪。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