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自长淮树去帆,
今从燕蓟眺东南。
泥沙一命九分九,
风雨六年三月三。
地下故人那可作,
天涯游子竟何堪。
便从饿死伤迟暮,
面对西山已发惭。
白话文翻译
从前我在长淮岸边起航,如今我在燕山和蓟州的高处眺望东南。泥沙漂泊,人生的命运如同一场九死一生的考验,风雨飘摇,已经经历了六年三个月的磨难。地下的故人何以能相见,天涯的游子又如何忍受这样的孤寂?宁愿饿死而迟暮,也不愿意面对西山时感到羞愧和困惑。
注释
- 长淮:指长江淮河一带,古代水路交通发达之地。
- 燕蓟:指燕山与蓟州,地处北方,代表着遥远的异乡。
- 泥沙一命九分九:比喻人生艰难,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考验。
- 风雨六年三月三:形容经历的风雨艰辛,已经有六年三个月之久。
- 地下故人:指已经去世的朋友或亲人。
- 天涯游子:指漂泊在外的游子,感到孤独无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山谷,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抵抗元朝侵略的斗争中表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民族精神,最终为了国家的存亡英勇就义。
创作背景
《上巳》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危机四伏,文天祥身处战乱之中,心中充满了对故土的怀念与对战友的思念。诗作表达了他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故人的追忆。
诗歌鉴赏
《上巳》以忧伤与思念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开篇以“昔自长淮树去帆”引入,描绘了诗人曾经的航行,无疑象征着他年轻时的理想与抱负。然而时光荏苒,现状却是“今从燕蓟眺东南”,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慨。
接下来,诗人用“泥沙一命九分九,风雨六年三月三”表达了自己在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磨难,突出人生的脆弱与不易。至于“地下故人那可作”,则是对已故朋友的思念,表现出诗人深切的孤独感与无奈。最后两句“便从饿死伤迟暮,面对西山已发惭”则是对自身境遇的反思,隐含着一种无奈与自责。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境苍凉,充分展现了文天祥作为忠臣的悲壮情怀与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自长淮树去帆:指诗人曾经在长淮的树木旁起航,暗示过去的美好时光。
- 今从燕蓟眺东南:如今身处异乡,向南方眺望,象征着对故土的思念。
- 泥沙一命九分九:比喻人生艰难,命运如同泥沙,九死一生。
- 风雨六年三月三:经历了长达六年三个月的风雨,象征着持久的困苦。
- 地下故人那可作:已故的朋友再也无法相见,表达对逝去友人的追忆与惋惜。
- 天涯游子竟何堪:游子漂泊在外,感受到无尽的孤独和无奈。
- 便从饿死伤迟暮:宁愿饿死,也不愿意面对晚年的羞愧。
- 面对西山已发惭:在西山面前,诗人感到羞愧,体现内心的挣扎与不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昔自长淮树去帆,今从燕蓟眺东南”,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用“泥沙”比喻人生的艰难,生动形象地传达了诗人的感受。
- 排比:通过“地下故人”和“天涯游子”形成排比,突出孤独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回忆,反映了作者在国家危机中的痛苦与挣扎,表达了对故乡、友人和往昔的深切怀念,揭示了文天祥身为忠臣的悲壮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淮:象征着过去的安宁与美好。
- 燕蓟:象征着遥远的异乡,代表孤独与无奈。
- 泥沙: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脆弱。
- 西山:代表着晚年、羞愧和人生的终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曾经在哪里起航?
- A. 燕蓟
- B. 长淮
- C. 西山
- D. 故乡
-
“泥沙一命九分九”中的“泥沙”比喻什么?
- A. 朋友
- B. 人生的艰难
- C. 归乡的路
- D. 自然环境
-
诗中提到的“地下故人”指的是什么?
- A. 失去的财富
- B. 已故的朋友
- C. 遥远的亲戚
- D. 未来的希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
- 李白的《月下独酌》:体现了孤独与对故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与《上巳》都表现了对国家和故土的深切思念,前者更侧重于对时局的忧虑,后者则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文天祥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