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台》

时间: 2025-01-11 21:59:51

蜡屐恣幽寻,未能得其要。

登临一放目,千峰供俎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蜡屐恣幽寻,未能得其要。
登临一放目,千峰供俎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山中游览时的感受。他穿着木屐,随意地在幽静的地方探寻,然而却没有捕捉到其中的精髓。站在高处放眼望去,眼前的千山万岭就像一桌丰盛的宴席,供人享用。

注释:

字词注释:

  • 蜡屐(là jī): 一种传统的木屐,用蜡涂抹,适合在山中行走。
  • 恣(zì): 随意、肆意。
  • 幽寻: 在幽静的地方探寻。
  • 未能得其要: 没能领悟到其中的精华或要点。
  • 登临: 站在高处,指攀登山峰。
  • 放目: 放开眼界,远眺。
  • 俎豆(zǔ dòu): 俎是祭祀用的祭台,豆是供品,象征丰盛的食物。

典故解析: “千峰供俎豆”可以看作是对自然的赞美,将山峰比作丰盛的美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吕,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风格清新自然,常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山游中创作而成,反映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自然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山台》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头两句“蜡屐恣幽寻,未能得其要”,诗人以轻松的态度表露出在山中游览的随意与自由,但同时又流露出对自然深邃哲理的迷茫与渴望。此句的“未能得其要”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这种无奈正是对自然的敬畏与追求的矛盾。

接下来的“登临一放目,千峰供俎豆”,则是诗人从山顶俯瞰四周的壮丽景色,千山万岭如同丰盛的宴席般展现在眼前。这里的“供俎豆”不仅是对美食的形象比喻,更是对自然的崇高敬意,仿佛自然以其磅礴的气势在召唤人们去品味。整首诗在简练的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蜡屐恣幽寻:诗人在山中漫步,穿着木屐,随意地在幽静的地方游览。
  2. 未能得其要:虽然游历了许多,但没有真正领悟到自然的精髓。
  3. 登临一放目: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
  4. 千峰供俎豆:千山万岭如同丰盛的宴席,象征自然的丰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峰比作丰盛的宴席,增强了自然的美感。
  • 对仗:前后两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蜡屐: 象征轻松自在的生活态度。
  • 幽寻: 代表对内心深处的探索。
  • 千峰: 象征自然的壮丽与博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蜡屐”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鞋子
    • B. 一种食物
    • C. 一种乐器
  2. 诗人的心情在诗中是怎样表现的?

    • A. 快乐
    • B. 无奈
    • C. 悲伤
  3. “千峰供俎豆”中的“俎豆”象征什么?

    • A. 丰盛的食物
    • B. 美丽的风景
    • C. 朋友的聚会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注重于宁静的氛围和个人的内心感受。李吕的《山台》则以高远的视角展现自然的壮丽,二者在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审美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