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掩抱复回环,亭居紫翠间。思量天下物,谁更好如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被山环抱的亭子,亭子坐落在青紫色的山水之间。诗人在此沉思,想要比较世间的事物,发现没有什么比这山景更为美好的了。
注释:
- 掩抱:指的是山环抱着亭子,形象地描绘出亭子被自然包围的状态。
- 复回环:意指山脉的起伏和回旋,形象地表现出山的层叠和环绕。
- 亭居:亭子所处的地方,给人以安静、舒适的感觉。
- 紫翠:形容山水的颜色,紫色和翠绿,给人以美的享受。
- 思量:沉思、考虑。
- 天下物:世间的一切事物。
- 谁更好如山:反问句,表示山的美好无人能比。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的“山”可以联想到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的崇敬,山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高洁、超然的境界。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引发对人生和世事的思考,体现了古代文人隐逸的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字德懋,号石庵,宋代诗人,以山水诗闻名,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山水之中,作者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进而对世间事物进行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成功地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开头两句“掩抱复回环,亭居紫翠间”描绘了亭子被山环绕的景象,令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美好。正是这种自然的包围,让人心生向往,仿佛可以在此处找到片刻的安宁。接下来的两句“思量天下物,谁更好如山”则引出诗人对世间万物的思索,表现了对自然的崇高敬意和对人世纷扰的淡泊态度。整首诗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掩抱复回环:山的环抱让亭子显得格外静谧,反映出一种与自然的和谐。
- 亭居紫翠间:亭子的位置恰如其分,处于美丽的山水之间,营造出一种优雅的氛围。
- 思量天下物:诗人引发对世事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哲理的追求。
- 谁更好如山:以反问的方式强调了山的独特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一位守护者,体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
- 对仗:如“掩抱复回环”与“亭居紫翠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的淡泊,体现了古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山:象征高洁、超然,代表自然的壮丽与永恒。
- 亭:象征人类在自然中寻求安宁的栖息地。
- 紫翠:代表自然的美丽,反映出诗人对色彩的敏感与欣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掩抱复回环”意思是? A. 山环绕着亭子 B. 亭子位于山谷 C. 亭子被水包围
-
诗人思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 自然的美 B. 世间万物 C. 个人经历
-
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张镃的《拥山亭》都体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然而王维更多地表达了秋天的宁静与幽深,而张镃则强调了山的美好和相对的世俗生活的平淡。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以上内容为《桂隐纪咏四十八首 其二十三 拥山亭》的详细解读与解析,帮助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