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时间: 2025-01-26 04:34:26

刘郎已老。

不管桃花依旧笑。

要听琵琶。

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

多似浔阳江上泪。

万里东风。

国破山河落照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作者: 朱敦儒 〔宋代〕

刘郎已老。
不管桃花依旧笑。
要听琵琶。
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
多似浔阳江上泪。
万里东风。
国破山河落照红。

白话文翻译:

刘郎已经老了。
不管桃花依旧在笑。
我只想听琵琶,
在那重院中,黄莺啼鸣,寻找谢家的音容。
曲子结束,人已醉。
这情景让我想起在浔阳江上流泪的情景。
长长的东风吹来,
国破山河,夕阳映红了天空。

注释:

  • 刘郎:指年轻时的刘郎,隐喻青春已逝。
  • 桃花:象征春天和青春,尽管岁月流逝,春天依旧来临。
  • 琵琶:乐器,表示对音乐的向往和对往事的追忆。
  • 重院:指庭院深处,寓意幽静的环境。
  • 莺啼:黄莺的啼叫,表现春意盎然。
  • 谢家:指谢家的诗人,可能是对旧友的怀念。
  • 浔阳江:历史上著名的诗词地名,常与离愁别绪相关。
  • 国破山河落照红:表达对国家破碎的悲痛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敦儒,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词作著称。他的词风婉约,情感细腻,常常描绘个人的感受和对往事的追忆。

创作背景:在国破山河的历史背景下,朱敦儒通过这首词抒发了个人的感慨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岁月的流逝与青春的逝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深沉的情感基调。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刘郎的老去与桃花的笑靥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开篇的“刘郎已老”直白地揭示了诗人的年龄和心理状态,接着用桃花的依旧笑颜,暗示尽管个人的青春已逝,但自然依然生机勃勃。这种对比不仅表达了对逝去青春的惋惜,也暗含了对生命轮回的哲思。

“要听琵琶”一句,承载着对美好往昔的追忆,琵琶声中似乎有着无尽的情感流淌。重院中莺啼声声,伴随着音乐的回响,使得整个场景更显生动。这里的“谢家”不仅是对友人的怀念,也暗含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曲终人醉”则是对音乐带来的醉人效果的描绘,醉中让人沉浸在自己的思绪和情感之中,似乎隐含着对现实的逃避与对美好时光的眷恋。后面的“多似浔阳江上泪”则让人倍感沉重,国破家亡的景象在诗人心中如泪水般挥之不去,令人感受到深切的忧伤。

这首词在抒情上层次分明,情感真实,既有对个人生命的感慨,也有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历史的敏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刘郎已老”:直接表明诗人对自己年华已逝的感慨。
    • “不管桃花依旧笑”:桃花的美丽与自身的衰老形成强烈对比。
    • “要听琵琶”:表达对音乐的向往和对过去的追忆。
    • “重院莺啼觅谢家”: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充满思念的氛围。
    • “曲终人醉”:音乐结束,醉意中反映出内心的情感波动。
    • “多似浔阳江上泪”:借景抒情,浔阳江的泪水象征着失落与悲痛。
    • “万里东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变迁。
    • “国破山河落照红”:以悲壮的景象结束,直面现实的悲剧。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国破山河落照红”,将国家的破败与自然景象结合,增强了悲凉的情感。
    • 对仗:如“曲终人醉”与“万里东风”形成和谐的节奏感。
    • 拟人:桃花和莺鸣被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词围绕对青春流逝的惋惜与对国家破碎的忧虑展开,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意象分析:

  • 桃花:象征青春、美好与生命的脆弱。
  • 琵琶:代表音乐、艺术与对往事的怀念。
  • 莺啼:春天的象征,传递出生机与希望。
  • 浔阳江:历史文化的符号,承载着离愁别绪。
  • 东风: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变迁。
  • 夕阳:暗示生命的终结与国家的悲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刘郎已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青春的怀念
    • B. 对友人的思念
    • C. 对国家的忧虑
  2. “不管桃花依旧笑”中桃花象征什么?

    • A. 美好青春
    • B. 生命的脆弱
    • C. 过去的回忆
  3. “曲终人醉”意指什么?

    • A. 音乐的结束
    • B. 对现实的逃避
    • C. 情感的宣泄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浔阳江头夜送客》:白居易的作品,反映离愁别绪。
  •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李煜的词,表达对往事的追忆。

诗词对比

  • 朱敦儒《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vs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 两首词都表达了对逝去青春的惋惜,但朱敦儒更侧重国家的破碎与个人的感伤,而李煜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对往事的追忆。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朱敦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