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径山凌霄庵》
时间: 2025-05-05 16:26:39意思解释
题径山凌霄庵
原文展示
峰头非尘寰,一舍谁所茏。
轩眉玉霄近,按指沙界豁。
万山纷累块,众水眇聚沫。
来云触石回,去鸟堕烟没。
向无超俗缘,兹路讵可越。
偕行木上坐,同我证解脱。
白话文翻译
在这高耸的山峰上,远离尘世的喧嚣,谁能在这里栖息?
山间的云彩近在咫尺,手指一划便可触及沙境的开阔。
万山重叠如块,众水汇聚成泡沫。
来云触碰石头而回,飞鸟在烟雾中消失。
这里没有超然的缘分,这条路又怎么能够超越?
与你一同坐在树上,同我一起领悟解脱。
注释
- 尘寰:指尘世,世俗的环境。
- 茏:栖息,生长的意思。
- 轩眉:指山峰的形状,形如眉毛,形容高耸的山峦。
- 按指:用手指按触,表示触及的意思。
- 累块:叠加的岩石,形容山峦的重重叠叠。
- 眇聚沫:形容水面微小的波澜。
- 触石回:云雾与石头接触后又折返回来,形容变幻的自然景象。
- 堕烟没:飞鸟消失在烟雾中,形容无影无踪。
- 超俗缘:超越世俗的缘分。
- 证解脱:指通过修行获得的解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少游,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出身于江南的士族家庭。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范成大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烦扰的厌倦。凌霄庵是一个名胜古迹,位于径山,环境幽静,非常适合修行与思考。
诗歌鉴赏
《题径山凌霄庵》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淡泊。诗中初起以“峰头非尘寰”开篇,直接表明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清幽与远离尘嚣的状态,营造出一种脱离世俗的氛围。接着,通过“轩眉玉霄近,按指沙界豁”描绘出山峰与云彩的近距离感,展示了自然的壮美与清新。诗中的“万山纷累块,众水眇聚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水交融的景象,充满了生动的自然气息。
而后,随着“来云触石回,去鸟堕烟没”,诗人将视线转向动态的自然界,云与鸟的描写增添了诗的层次感,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最后两句“向无超俗缘,兹路讵可越”则是对世俗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与解脱的思考。通过“偕行木上坐,同我证解脱”,诗人希望与友人一同坐在树上,分享这一刻的宁静与自由,体现出一种志同道合的情谊。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境高远,成功地将自然景色与人内心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宋代山水诗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峰头非尘寰”:强调山的高远,远离尘世。
- “一舍谁所茏”:问谁能在这里栖息,表现孤独感。
- “轩眉玉霄近”:形容山的高耸,给人一种接近天际的感觉。
- “按指沙界豁”:描绘自然的开阔与宁静。
- “万山纷累块”:展现山的重叠与壮丽。
- “众水眇聚沫”:水面微波,流动的生机。
- “来云触石回”:描绘云雾的变化,生动自然。
- “去鸟堕烟没”:飞鸟消失,表现自然的瞬息万变。
- “向无超俗缘”:反思世俗的缘分,表达对超脱的渴望。
- “兹路讵可越”:强调此路难以超越世俗。
- “偕行木上坐”:希望能与友人共享宁静。
- “同我证解脱”:共同体悟人生的解脱。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轩眉玉霄”将山比作眉毛,生动形象。
- 对仗:如“来云触石回,去鸟堕烟没”,形成和谐的韵律。
- 拟人:云与鸟的描写让自然显得生动。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体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解脱的愿望。
意象分析
- 山峰:象征超脱与追求,表示诗人对理想的向往。
- 云鸟:象征自由与变化,表现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 沙界:象征自然的开阔与宁静,是修行的场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峰头非尘寰”意指什么?
- A. 远离尘世的高峰
- B. 充满尘埃的地方
- C. 普通的山峰
-
“万山纷累块”中“纷累”意思是?
- A. 一层层叠加
- B. 零零散散
- C. 一片平坦
-
诗中提到的“偕行木上坐”是希望与谁共享宁静?
- A. 自己
- B. 友人
- C. 动物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风光,表达了隐逸的哲思与自然的和谐美。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与向往,但范成大的诗更注重思考与哲理,王维则更倾向于直观的美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山水诗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以上内容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题径山凌霄庵》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