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亭憩暑》
时间: 2025-01-24 13:17: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音亭憩暑
作者: 徐冲渊 〔宋代〕
水落石涧鸣,中含太古音。
安得微妙人,写入朱弦琴。
六月天不雨,赤日云无阴。
道人憩其侧,脱巾卧青林。
好风松上来,聊复披吾襟。
朱炎拆厚地,晴岚冒高岑。
愿分一勺泉,为民作甘霖。
白话文翻译
水流到石涧发出鸣响,仿佛蕴含着太古的声音。
如何能找到那微妙的高人,把这些声音写入朱色的琴弦?
六月的天没有雨,烈日高照,天空没有一丝阴云。
道人在我身旁歇息,脱下头巾卧在青翠的树林中。
阵阵清风从松树上吹来,轻轻掀开我的衣襟。
烈日把大地烤得发烫,晴空中的云影笼罩着高山。
我愿意分一勺泉水,给百姓带来甘甜的雨露。
注释
- 水落石涧鸣:水流下降到石头的涧槽中发出声响。
- 太古音:古老而深邃的声音,暗示古代的文化遗韵。
- 微妙人:指的是有高深造诣的人。
- 朱弦琴:用红色弦线的古琴,象征高雅的音乐。
- 赤日云无阴:烈日当空,没有阴云,炎热的天气。
- 道人:道教的修行者,常常隐居于山林。
- 青林:绿色的树林,代表自然环境。
- 好风松上来:指从松树间吹来的清风。
- 朱炎:赤热的阳光。
- 拆厚地:形容阳光强烈,把土地烤得很热。
- 甘霖:甘甜的雨水,象征着滋润和恩泽。
典故解析
- “朱弦琴”:古代文人常以琴为友,琴音清雅,代表着文化修养。
- “道人憩”:道人是道教修行者,常在山水之间寻求灵性和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冲渊,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隐士生活,注重内心的感受与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清音亭憩暑》创作于盛夏,诗人在山水之间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清凉,借此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间烦扰的逃离。
诗歌鉴赏
《清音亭憩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烦恼的逃避。诗中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夏日场景,水声、清风、青林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诗的开头,水流声与石涧的结合,象征着古老而悠远的文化,给人以深邃的思考。接着以“安得微妙人,写入朱弦琴”表达了对能够将自然之声转化为音乐的人的渴望,显示了诗人对艺术与自然合一的追求。
在中段,诗人描绘了夏日的酷热与道人在青林中憩息的情景,形成一种对比,展现出在炎热的夏天,道人却能在自然中找到一丝清凉和宁静。最后,诗人以“愿分一勺泉,为民作甘霖”表达了对人民的关怀与祝福,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自然恩赐的感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心中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世的关怀,传达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落石涧鸣,中含太古音:水流入石涧,发出清脆的声音,象征着古老的文化在流淌。
- 安得微妙人,写入朱弦琴:希望有高人能够将这种声音转化为优美的音乐,表达对艺术的渴望。
- 六月天不雨,赤日云无阴:描绘酷热的夏天,烈日照耀,没有阴云遮挡。
- 道人憩其侧,脱巾卧青林:道人在旁边休息,展现出一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好风松上来,聊复披吾襟:清风从松树间吹来,轻轻拂动衣襟,带来一丝凉意。
- 朱炎拆厚地,晴岚冒高岑:烈日把大地烤得热而干燥,晴空中的云影笼罩着高山。
- 愿分一勺泉,为民作甘霖:希望能够把泉水分给大众,让他们享受甘甜的雨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声比作“太古音”,暗示古老文化的传承。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类特征,例如“好风松上来”,使自然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赤日云无阴”“脱巾卧青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艺术的渴望,以及对民众的关怀,体现出一种清新、宁静的生活态度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涧:象征自然的声音与生命的源泉。
- 朱弦琴:代表高雅的艺术与音乐。
- 道人:象征隐逸与对自然的追求。
- 青林:代表宁静与祥和的自然环境。
- 泉水:象征生命之源与滋润,表达对人类的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微妙人”指的是?
- A. 普通人
- B. 有高深造诣的人
- C. 道士
- D. 农民
-
“六月天不雨”中的“六月”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诗人希望能够分出一勺泉水给谁?
- A. 自己
- B. 道人
- C. 百姓
- D. 自然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王维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王维《山中与幽人对酌》与徐冲渊的《清音亭憩暑》均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王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情感,而徐冲渊则更多地表现了自然的声音与艺术的结合,展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情感基调。两者皆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