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传 冬日斜阳》

时间: 2025-04-27 06:13:53

斜日,寒色,深天抹赤,紫光舒翼。

请风聆听幕垂声。

薄冰,映微灯做星。

亮斑簌簌无些雪,亦无热。

片缕轻如缬。

冻云鳞,叠骨文:瞰人,世间同芥尘。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河传 冬日斜阳

作者: 添雪斋 〔当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斜日,寒色,深天抹赤,紫光舒翼。请风聆听幕垂声。薄冰,映微灯做星。亮斑簌簌无些雪,亦无热。片缕轻如缬。冻云鳞,叠骨文瞰人,世间同芥尘。


白话文翻译:

斜阳洒下寒冷的色彩,深邃的天空被染成赤红,紫色的光芒像翅膀一样展开。请微风来倾听这幕布落下的声音。薄薄的冰面上,微弱的灯光映照着如星星般的光点。亮斑点簌簌而落,没有雪花,也没有温暖。轻盈的片缕如同细缕绸缎。冻结的云朵像鱼鳞一样,层层叠叠,俯瞰着人间,世间如同微小的尘埃。


注释:

  • 斜日: 夕阳或西斜的阳光,常用来描绘冬日的萧瑟。
  • 寒色: 寒冷的色调,给人以冷峻的感觉。
  • 深天抹赤: 深邃的天空被染成红色,表现出日落的景象。
  • 请风聆听幕垂声: 让风来倾听落下的幕布声,富有诗意和想象。
  • 薄冰: 指冰层薄且透明,给人脆弱的感觉。
  • 亮斑簌簌无些雪: 明亮的点点如同落雪,但实际上并没有雪花。
  • 冻云鳞: 冻结的云朵像鱼鳞,形象生动。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其表现的景象和情感却可以联系到古代诗词中常用的冬日意象,类似于李白、杜甫等人的冬日描写,传达出孤独与萧瑟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添雪斋,现代诗人,其作品多涉及自然、人生哲思,风格独特,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点滴。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冬日,可能是受到当时环境的启发,表达了诗人对冬天的感受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河传 冬日斜阳》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冬日斜阳下的独特景象。诗中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斜日”、“寒色”、“薄冰”等,营造出一种冷清而又宁静的氛围。抒情与写景交融,表现出诗人对冬日的感慨。诗的开头便以“斜日,寒色,深天抹赤”引入,给人一种视觉和感官的冲击。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细腻的意象展示了冬日的静谧与孤独。

尤其是“请风聆听幕垂声”一句,表现出一种近乎超然的态度,仿佛在与自然对话,增添了诗的哲理深度。最后的“世间同芥尘”则更是将个体的渺小与自然的宏大形成鲜明对比,激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现代诗人在传统诗词基础上的创新,值得反复咀嚼与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斜日,寒色,深天抹赤: 夕阳在寒冷的冬日低垂,天际被染成赤红,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
  • 紫光舒翼: 紫色的光芒似展翅的鸟,增添了一丝灵动与想象。
  • 请风聆听幕垂声: 让风来聆听落幕的声音,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薄冰,映微灯做星: 薄冰上反射出的微光如星星般璀璨,构成了诗的视觉中心。
  • 亮斑簌簌无些雪,亦无热: 显示出冬日的冷清与孤独,尽管有光却没有温暖。
  • 片缕轻如缬: 轻盈的感觉,仿佛在描绘细腻的雪花或冰晶。
  • 冻云鳞,叠骨文瞰人: 冻结的云层如鱼鳞般层叠,俯瞰人间,展现出自然的壮丽与人类的渺小。
  • 世间同芥尘: 引发对生命的思考,表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

修辞手法:

  • 比喻: “冻云鳞”比喻云层的形态,生动形象。
  • 拟人: “请风聆听”让风具有人类的感知能力,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 整体结构上有一定的对仗工整感,使诗句更为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冬日景象的细腻观察与思考,展现了个体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孤独,同时也引发了对生命与存在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斜日: 象征结束与沉静,带来一种反思的情绪。
  • 寒色: 代表孤独、冷清的情感。
  • 薄冰: 代表脆弱与不确定。
  • 冻云: 象征冰冷与无情的自然。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的整体情感基调,表现出自然的冷峻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斜日”描述的是哪个时刻的阳光?

    • A. 清晨
    • B. 正午
    • C. 黄昏
  2. “冻云鳞”用来比喻什么?

    • A. 花朵
    • B. 天空的云层
    • C. 冰块
  3. 诗中表现的主要情感是:

    • A. 热情
    • B. 孤独
    • C. 快乐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比较,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观察与哲理的思考,但《河传 冬日斜阳》更侧重于冬日的孤独感,而《静夜思》则表达了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现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添雪斋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