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香亭》

时间: 2025-02-04 16:20:09

临池飞构郁岧巉,櫺槛无风影自摇。

群玉过林抽翠竹,双虹垂岸跨平桥。

烦依美藻鱼争饵,清见寒沙水满桡。

莫问荷花开几曲,但知行处异香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香亭 曾巩 〔宋代〕

临池飞构郁岧巉,櫺槛无风影自摇。 群玉过林抽翠竹,双虹垂岸跨平桥。 烦依美藻鱼争饵,清见寒沙水满桡。 莫问荷花开几曲,但知行处异香飘。

白话文翻译:

站在池边的高楼上,建筑高耸,影子在无风中自然摇曳。 像群玉般的竹林穿过树林,双虹般的桥梁横跨平静的河面。 鱼儿在美丽的藻丛中争食,清澈的水中可以看到寒冷的沙石和满载的小船。 不必问荷花开了多少朵,只需知道所到之处都有异香飘散。

注释:

  • 临池飞构:指建筑物高耸,临近池塘。
  • 郁岧巉:形容建筑高耸的样子。
  • 櫺槛:指建筑物的栏杆。
  • 群玉:比喻竹林。
  • 双虹:比喻桥梁。
  • 美藻:美丽的藻类植物。
  • 寒沙:寒冷的沙石。
  • 桡:小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号南丰先生,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典雅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池塘景色,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曾巩在某个宁静的午后,观赏池塘景色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宁静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池塘景色。首联通过“临池飞构”和“櫺槛无风影自摇”描绘了建筑的高耸和影子的自然摇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不失生动的氛围。颔联和颈联则通过“群玉过林”、“双虹垂岸”、“烦依美藻”和“清见寒沙”等意象,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细节,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美丽。尾联以“莫问荷花开几曲,但知行处异香飘”作结,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无限欣赏和内心的宁静感受。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曾巩的诗文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临池飞构郁岧巉:描绘了建筑物高耸,临近池塘的景象。
  2. 櫺槛无风影自摇:形容建筑物的栏杆在无风的情况下,影子自然摇曳。
  3. 群玉过林抽翠竹:比喻竹林像群玉一样穿过树林。
  4. 双虹垂岸跨平桥:比喻桥梁像双虹一样横跨平静的河面。
  5. 烦依美藻鱼争饵:描绘鱼儿在美丽的藻丛中争食的情景。
  6. 清见寒沙水满桡:形容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寒冷的沙石和满载的小船。
  7. 莫问荷花开几曲:不必问荷花开了多少朵。
  8. 但知行处异香飘:只需知道所到之处都有异香飘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群玉过林”、“双虹垂岸”等,通过比喻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如“櫺槛无风影自摇”,赋予了影子以生命力。
  • 对仗:如“群玉过林抽翠竹,双虹垂岸跨平桥”,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宁静感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无限欣赏,以及在自然中找到内心宁静的感受。

意象分析:

  • 临池飞构:高耸的建筑,象征着人类的创造力和对自然的亲近。
  • 群玉过林:翠竹林,象征着自然的生机和美丽。
  • 双虹垂岸:桥梁,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美藻鱼争饵:鱼儿在藻丛中争食,象征着自然的活力和生命的竞争。
  • 清见寒沙:清澈的水,象征着自然的纯净和透明。
  • 荷花异香:荷花的香气,象征着自然的芬芳和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群玉过林”比喻的是什么? A. 竹林 B. 树林 C. 花丛 D. 山峰

  2. 诗中的“双虹垂岸”比喻的是什么? A. 彩虹 B. 桥梁 C. 瀑布 D. 河流

  3. 诗中的“清见寒沙”形容的是什么? A. 沙石 B. 水草 C. 鱼群 D. 船只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样描绘了自然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欣赏和内心的宁静。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曾巩的《水香亭》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曾巩的诗更加注重细节的描绘,而苏轼的诗则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文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曾巩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