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

时间: 2025-01-24 20:17:33

生世逢端午,齐头五十番。

一番须作一般看。

又听竞船箫鼓、沸江干。

不用丝缠臂,休将艾插门。

及时蒲黍漫登盘。

只恐岁华催促、鬓毛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歌子
作者: 郭应祥 〔宋代〕
生世逢端午,齐头五十番。
一番须作一般看。
又听竞船箫鼓沸江干。
不用丝缠臂,休将艾插门。
及时蒲黍漫登盘。
只恐岁华催促鬓毛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的庆祝场景,作者感慨岁月如梭,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端午节时,大家齐聚庆祝,五十个赛龙舟的场面,仿佛是每一番比赛都要认真对待。船上传来的箫声和鼓声热闹非凡,响彻江面。虽然不需要将丝带缠在手臂上,也不必把艾草插在门上,但时节到了,蒲草和粽子也应当及时准备。最后,作者感慨岁月匆匆,害怕白发渐生。

注释:

  • 生世:生活和经历。
  • 端午: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 齐头五十番:形容赛龙舟的盛况,五十条船齐齐竞赛。
  • 箫鼓:指乐器,表示节日的欢庆。
  • 不用丝缠臂:指赛龙舟时通常将丝带缠在手臂上以示庆祝,但这里表示不必要过于讲究形式。
  • 艾插门:端午节习俗之一,艾草有驱邪的作用。
  • 蒲黍:蒲草和粽子。
  • 岁华催促:岁月催促,形容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应祥,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擅长词作,多以抒情见长,作品常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端午节,表达了诗人对节日的热情以及对人生流逝的无奈。端午节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歌鉴赏:

这首《南歌子》通过描绘端午节的庆祝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意象与热闹的场面,如“竞船箫鼓沸江干”,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同时,诗人又通过“不用丝缠臂,休将艾插门”来传达一种对传统习俗的淡然,表现出对形式的超越和对生活的独立思考。最后,“只恐岁华催促鬓毛斑”一句,深刻地揭示了人对时间的无奈与焦虑,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与珍惜。整体上,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传统节日的赞美,更是对人生、时间和生命的哲学思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生世逢端午,齐头五十番:生活中恰逢端午节,五十条船齐齐比赛,描绘出热闹的节日场景。
  • 一番须作一般看:每一场比赛都要认真对待,体现了参与者的热情与拼搏精神。
  • 又听竞船箫鼓沸江干:再听到船上的箫声和鼓声,热闹非凡,江面被这欢庆气氛所感染。
  • 不用丝缠臂,休将艾插门:不需要过于讲究传统习俗,表现出对形式的轻松态度。
  • 及时蒲黍漫登盘:在这个节日里,应当及时准备好粽子等美食,享受生活的乐趣。
  • 只恐岁华催促鬓毛斑:最后感慨岁月匆匆,担心白发渐生,流露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时间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齐头五十番”对“竞船箫鼓”,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节日的气氛。
  • 拟人:如“岁华催促”,将岁月拟人化,表现时间的无情。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端午节的歌颂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珍惜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端午:象征着传统文化与节日的欢愉。
  • 箫鼓:代表着节日的热闹与欢庆。
  • 艾草、蒲草:象征着驱邪与保平安的传统习俗。
  • 白发:象征着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端午节
    • C. 春节
    • D. 元宵节
  2. 诗中“齐头五十番”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 A. 吃粽子
    • B. 赛龙舟
    • C. 拜年
    • D. 看花灯
  3. 诗人对时间的态度是:

    • A. 轻松无所谓
    • B. 珍惜时间
    • C. 漠不关心
    • D. 绝望

答案:

  1. B. 端午节
  2. B. 赛龙舟
  3. B. 珍惜时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端午日赐衣》(黄庭坚)
  • 《离骚》(屈原)

诗词对比:

  • 《端午日赐衣》:同样描写端午节,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对亲情的思考。
  • 《离骚》:以屈原的忧国情怀为中心,虽然题材不同,但都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