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功父得杨次公家金书细字经求予作赞》
时间: 2025-01-11 14:31: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郭功父得杨次公家金书细字经求予作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主要赞美了杨次公家中所传的金书细字经,表达了对其深奥法理的敬仰与理解。诗中提到,妙莲华的智慧如同清净的法光,透彻了所有经典,虽藏于微尘之中,却闪烁着光芒。诗人以心来体悟法理,并以此庄严内心,认为非大亦非小的道理在众生心中都能发现。
注释
- 妙莲华:佛教用语,象征智慧和觉悟。
- 清净法光:指法的光明,象征真理的显现。
- 十二部:佛教经典的总称。
- 微尘:比喻世间的琐碎事物,真理往往藏于其中。
- 卷:指经典或书籍,象征知识的广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和哲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黄庭坚受邀为杨次公的金书细字经作赞之际,表达了对佛教经典的深刻理解和虔诚的敬意。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诗中通过“妙莲华”与“清净法光”的对比,体现了如莲花般纯净的智慧与法理的光辉,展示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深入思考。诗人以“微尘”来比喻世间的琐碎,指出即使在最不起眼的事物中,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种对生活的观察和反思是诗歌的灵魂所在。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味深长,既有哲学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优雅。诗人在诗中引导读者去思考,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经典的字句,而在于心灵的感悟与实践。通过对法的理解和内心的修炼,诗人传达了对佛教信仰的坚定和对知识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为一,说妙莲华:提到“为一”,强调了佛教中万物归一的思想,“妙莲华”象征智慧的显现。
- 清净法光明,透彻十二部:法光的清净代表了真理的显现,这种光明穿透了所有的经典,显示了佛教的广博。
- 我,曾说:诗人在此表明自己对法理的理解与表达。
- 是故秘密藏,藏在微尘中:指出深刻的道理常常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中。
- 有大,卷。字义皆炳然,堂堂而秘密:这里阐述了经典的伟大与深奥,字义清晰却又富含隐秘的内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智慧比作“妙莲华”,象征其纯净与美好。
- 对仗:如“非小亦非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法光与心灵的互动,体现了思想的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强调智慧的内涵与佛教信仰的深邃,鼓励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真理,通过内心的修炼来达到悟道的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妙莲华:象征智慧与觉悟。
- 清净法光:代表真理和佛法的显现。
- 微尘:象征世俗事物,隐喻深刻的道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妙莲华”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美丽的花朵
- B. 智慧与觉悟
- C. 世俗的烦恼
-
诗中提到的“清净法光”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光芒
- B. 真理的显现
- C. 普通的光线
-
诗人如何理解经典的意义?
- A. 经典是唯一的真理
- B. 深刻的道理常常隐藏在生活中
- C. 经典没有任何价值
参考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心经》:同样表达了对佛教思想的理解。
- 《静夜思》:展示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对比
- 黄庭坚与李白的诗作,前者更注重内心的修炼与哲思,而后者则多表达个人情感与豪情。
参考资料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