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连夕风雨气候如高秋枕上有赋》

时间: 2025-01-27 03:32:08

拥被微吟短鬓秋,孤灯残漏共悠悠。

雨声不貣三更梦,酒力宁禁万里愁?

身寄湖山邻剡曲,心游河岳过关头。

世间可恨知多少?

虚弊当年季子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拥被微吟短鬓秋,孤灯残漏共悠悠。
雨声不貣三更梦,酒力宁禁万里愁?
身寄湖山邻剡曲,心游河岳过关头。
世间可恨知多少?虚弊当年季子裘。

白话文翻译:

在微寒的被褥里轻声吟唱,短发映出秋天的萧索;
孤独的灯光下,时间缓缓流逝,夜深人静。
雨声打在窗上,打扰了我三更的美梦,
酒意又怎能抵挡我万里之外的愁苦?
我身处湖山之间,邻近剡溪的曲折,
心中却游历于高山大川,越过了关口。
世间可恨的事情又有多少呢?
虚无的繁华,正如当年季子穿的华丽裘衣。

注释:

  • 拥被:用被子包裹着,表示天气寒冷。
  • 微吟:轻声吟唱。
  • 短鬓:短发,暗示秋天的萧条。
  • 孤灯:独自的灯光,象征孤独。
  • 残漏:指时间的流逝,指灯光的微弱。
  • 雨声不貣:雨声打扰了我的梦。
  • 酒力:酒的力量。
  • 身寄湖山:身处于湖山之间。
  • 邻剡曲:邻近剡溪,剡溪为风景名胜。
  • 心游河岳:心中向往高山和大河。
  • 世间可恨知多少:世间可恨的事情有多少。
  • 虚弊:虚伪和无用的东西。
  • 季子裘:指季子(季札)所穿的华丽衣裳,象征奢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词人。他的作品大多反映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风格豪放而感伤。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五月,正值气候变化的时候,诗人表达了在生活困境中对孤独和忧愁的感受。通过描绘秋天的意象,反映出内心的孤寂与对往事的追忆。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成功地捕捉到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拥被微吟短鬓秋",展现了一个孤独的夜晚,秋天的气息伴随着寒意,令人感到萧瑟。接着,孤灯的光影与时间的流逝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

"雨声不貣三更梦,酒力宁禁万里愁?" 诗人在夜深人静时,雨声打扰了美梦,酒意却无法驱散心中的忧伤,深刻地表达了对生活无奈的感慨。接下来的两句,诗人描绘了自己身处湖山之间,心中却向往更广阔的天地,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最后两句中,"世间可恨知多少?虚弊当年季子裘" 以季子裘为典故,表达了对虚假繁华的厌恶,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从孤独到愁苦,再到对社会的思考,情感深邃而丰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拥被微吟短鬓秋:描绘孤寂的夜晚,短发象征着秋天的来临,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情境。
  2. 孤灯残漏共悠悠:灯光的微弱和时间的流逝,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3. 雨声不貣三更梦:雨声打扰了诗人的美梦,象征着生活中的烦恼。
  4. 酒力宁禁万里愁:酒虽有助于麻醉,但无法消散心中的忧愁。
  5. 身寄湖山邻剡曲:身在风景如画的地方,表面安逸,内心却不安。
  6. 心游河岳过关头:心中向往更高的理想与追求。
  7. 世间可恨知多少?:对世事的无奈与痛心的感慨。
  8. 虚弊当年季子裘:借季子裘表达对虚华的厌恶。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雨声不貣三更梦,酒力宁禁万里愁”,形成音韵的和谐。
  • 比喻:将雨声比作梦的干扰,暗示生活的烦恼。
  • 意象:如“孤灯”、“湖山”、“季子裘”等,构建出丰富的情感意象。

主题思想:此诗通过描绘孤独的夜晚以及对生活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一种对社会虚伪现象的批判与对内心真实情感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孤灯:象征孤独与寂寞。
  • 雨声:代表烦恼与困扰。
  • 湖山:象征自然美景,反衬内心的孤独。
  • 季子裘:隐喻虚华与奢侈,表达对社会的批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拥被微吟短鬓秋"的意思是: A. 温暖的被子
    B. 寒冷的秋天
    C. 短发的形象
    D. 凭栏吟唱

  2. "酒力宁禁万里愁"中,酒的力量能否驱散愁苦? A. 能
    B. 不能
    C. 可能
    D. 不确定

  3. 诗中提到的"季子裘"象征什么? A. 华丽的衣物
    B. 贫穷的生活
    C. 对理想的追求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同样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 李清照《如梦令》:描绘内心孤独与情感的诗词。

诗词对比: 陆游的《五月中连夕风雨气候如高秋枕上有赋》和李白的《静夜思》均展现了孤独的情感,但陆游更侧重于对社会的批判与理想的追求,而李白则表现对故乡的思念,风格各有不同,情感色彩各异。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背景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