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蠹》
时间: 2025-04-27 10:29: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物蠹
——周端臣
太虚运元气,万物皆凭倚。
物或有所违,气亦随而否。
肉蠹则生蟲,木蠹则生蚁。
嗟哉政亦然,于焉起奸宄。
蠹久不可为,气靡物自毁。
但得元气存,不患蠹不死。
白话文翻译
宇宙间的元气在运转,万物都依赖于它的存在。
如果事物有所违背,气也会随之消失。
肉类长虫,木材生蚁。
唉,政事也是如此,奸邪之事由此而起。
虫害长久难以根除,气息消散物体自会毁灭。
只要元气还在,就不怕虫害无法消灭。
注释
- 太虚:宇宙的本源,代表广阔无形的空间。
- 元气:万物的生命力和精气,指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 肉蠹:肉类的虫害,指食物腐烂或生虫的现象。
- 木蠹:木材的虫害,指木头因虫蛀而受损。
- 奸宄:指阴险狡诈的行为或政事中的腐败现象。
- 气靡:气息消散,代表生机和活力的消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端臣,宋代诗人,以直白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揭示人性和政事的阴暗面。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之际,作者通过自然界的虫害隐喻政事中的腐败,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注和警惕。
诗歌鉴赏
《物蠹》是周端臣以自然现象为引,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现象的一首诗。诗中“太虚运元气,万物皆凭倚”开篇即指出宇宙间的生生不息与万物的相互依赖,展现出一种哲学的思考。随着诗句深入,作者把自然界的虫害比作政事中的腐败,表明如果缺乏生机,腐败便会滋生。
“肉蠹则生蟲,木蠹则生蚁”这两句将自然界与人事相互联系,展现出一种循环与因果的关系,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阴暗面的深刻洞察。最后的“但得元气存,不患蠹不死”则是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与信念,强调了元气的重要性,暗示只要保持正气,腐败现象终将无法存活。
整首诗以自然为喻,寓意深远,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问题,启示人们关注社会治理与民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太虚运元气:宇宙的原动力在运行。
- 万物皆凭倚:一切生物和事物都依赖于这一元气。
- 物或有所违:若有事物违背自然法则。
- 气亦随而否:则元气也会随之消失。
- 肉蠹则生蟲:肉类长虫,表现出腐败。
- 木蠹则生蚁:木材蛀虫,暗喻社会问题。
- 嗟哉政亦然:政治情况也是如此。
- 于焉起奸宄:因此奸邪之事便滋生。
- 蠹久不可为:虫害根深蒂固,难以根除。
- 气靡物自毁:气息消散,物体自然会毁灭。
- 但得元气存:只要保持元气的存在。
- 不患蠹不死:就不必担心虫害无法消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虫害比作社会腐败,形象生动。
- 对仗:如“肉蠹”与“木蠹”,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排比:通过排比句式加重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政治的反思与警醒,强调了保持正气与元气的重要性,蕴含着一种希望与警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元气:象征着生命与活力,代表着社会的根基。
- 蠹虫:代表腐败和堕落,象征着社会的阴暗面。
- 自然界:通过自然现象反映社会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所提到的“元气”指代什么?
- A. 自然的生命力
- B. 政治的力量
- C. 个人的情感
-
“嗟哉政亦然”中的“政”是指?
- A. 经济
- B. 政治
- C. 文化
-
诗中提到的“肉蠹”主要象征什么?
- A. 自然灾害
- B. 社会腐败
- C. 个人疾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津》——李白
诗词对比:
- 对比周端臣的《物蠹》和杜甫的《登高》,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社会困境,但周端臣更侧重于腐败现象的隐喻,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个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诗文大辞典》
- 《周端臣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