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桃源 禄存文曲
作者: 王吉昌 〔元代〕
禄存文曲附神光。
驱驱逐色忙。
昧禅徒乱角和商。
如何作道场。
双帘掩,琐明堂。
仙童夺正阳。
神功机在性昭彰。
冥冥混八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与道教和禅宗相关的境界。禄存文曲的神光附着在周围,驱逐着世俗的色彩,令人忙碌不已。对于那些沉迷于禅修的人们来说,他们的声音显得杂乱不堪,如何能营造出一个真正的道场呢?双帘遮掩,琐碎的明堂显得格外幽静。仙童们争夺着正阳之气,神通的根基在于内心的显现,而整个宇宙在无形中交融。
注释:
字词注释:
- 禄存文曲:道教中指文曲星,象征智慧和文运。
- 驱驱逐色:驱逐世俗的纷扰。
- 昧禅徒:不明白禅理的修行者。
- 道场:道教或佛教进行修行的地方。
- 双帘掩:双重的帘幕遮掩,象征隐秘和安宁。
- 仙童:道教中天界的童子,象征纯真与法力。
- 正阳:光明正大的气息,象征正道。
- 神功机:神秘的力量和机缘。
- 冥冥混八方:无形中在各个方位交融。
典故解析:
- 禄存文曲:在道教中,文曲星被认为是掌管文运和福禄的星辰,常与智慧和学问相联系。
- 道场:道场的建立是为了修行者进行道教活动,追求道理和超越世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吉昌生于元代,著名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他的作品多涉及道教和禅宗,展现出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深邃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代,正值道教和佛教思想交融的时期,反映了社会对精神追求的重视以及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诗歌鉴赏:
《醉桃源 禄存文曲》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古诗,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开篇以“禄存文曲附神光”引入,赋予了诗歌强烈的宗教色彩,表现了对智慧和灵性的向往。接下来的“驱驱逐色忙”则揭示了世俗生活的纷扰,对比出内心的宁静之美。
诗中“昧禅徒乱角和商”一句,深刻反映出许多人在追求精神境界时的迷茫与困惑。作者通过“如何作道场”的提问,表达了对真正修行的渴望与追求,带有一种反思与自省的意味。
“双帘掩,琐明堂”则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展现了道教文化中对内心宁静的重视。仙童与正阳的意象,表明了追求真理与光明的决心,而“神功机在性昭彰”则强调了内心的力量与智慧。
整首诗在意象的营造上,既有对道教文化的深入理解,也展现了王吉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歌不仅仅是对景的描绘,更是对心灵的探索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禄存文曲附神光:说明文曲星的光辉照耀着,象征着智慧的启迪。
- 驱驱逐色忙:表达了对世俗繁忙的逃避,渴望内心的宁静。
- 昧禅徒乱角和商:指出一些修行者对禅理的不理解,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
- 如何作道场:提出疑问,反映了对真正修行场所的渴望。
- 双帘掩,琐明堂:描绘宁静的环境,隐喻内心的安逸。
- 仙童夺正阳:象征着追求光明与真理的努力。
- 神功机在性昭彰:强调内心的力量与智慧的显现。
- 冥冥混八方:表达了宇宙在无形中交融的理念。
修辞手法:
- 比喻:以“禄存文曲”比喻智慧和灵性。
- 拟人:让仙童具有人性化的追求。
- 对仗:如“驱驱逐色忙”与“昧禅徒乱角和商”,形成音韵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智慧的追求、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以及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展现了道教和禅宗思想的结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禄存文曲:象征智慧与文运,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 双帘:隐喻宁静的环境,代表内心的安逸。
- 仙童:象征纯真与法力,代表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正阳:象征光明与真理,代表道德与正义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禄存文曲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智慧
C. 力量 -
“驱驱逐色忙”反映了什么样的情绪?
A. 忧伤
B. 渴望宁静
C. 兴奋 -
诗中提到的“仙童”代表了什么?
A. 童真与纯洁
B. 世俗的困扰
C. 物质的追求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庐山谣》 李白
- 《题西林壁》 苏轼
诗词对比:
- 王吉昌的《醉桃源 禄存文曲》与李白的《静夜思》,前者更注重内心的修行与道教思想,后者则通过孤独的夜晚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两者都展现了对内心世界的关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王吉昌研究》
- 《道教文化与元代文学》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