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桃源 赠赵戒师
作者: 王丹桂〔元代〕
略将微语破昏衢。
尘情立剪除。
色空空色两无殊。
真实理不虚。
常湛湛,体如如。
出离生死途。
澄塘性月一轮孤。
光明射四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意在用轻声细语打破黑暗的迷雾,摒弃世间的纷扰情感。色彩的空虚与真实的道理没有差别,永恒的清澈与真实的存在如同山水一般。超脱生死的道路,清澈的水塘映照着孤月,光明普照四方角落。
注释:
- 略:稍微,轻微。
- 微语:细小的声音,轻声细语。
- 昏衢:指黑暗的道路或迷茫的境地。
- 尘情:世俗的情感,指那些不纯洁的情感。
- 色:色彩,亦可引申为外在的事物。
- 真实理:真实的道理,指不虚假的本质。
- 湛湛:清澈、深厚的样子。
- 如如:稳定、安定的样子,指内心的宁静。
- 澄塘:清澈的池塘。
- 性月:指性情如月,形容内心的宁静。
- 一轮孤:一轮孤独的月亮。
- 光明射四隅:光明照耀四方,形容开阔的境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丹桂是元代著名的诗人,生活在元朝时期,其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风格清新脱俗。王丹桂的诗作往往融合道家思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丹桂晚年,他在社会动荡中寻求内心的安宁与超越,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世俗情感的看淡。诗中寄托着对赵戒师的深厚情谊与哲理探讨。
诗歌鉴赏:
这首《醉桃源》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哲学思想。诗的开头通过轻声细语打破了黑暗的迷雾,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反思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求。在“尘情立剪除”中,诗人用剪刀比喻切断世俗的纷扰,表现出对世俗情感的不屑与排斥。
接下来的“色空空色两无殊”则反映出一种哲理思考,色彩的虚无和真实的道理并无区别,提醒人们要关注事物的本质。而“常湛湛,体如如”体现了诗人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稳定,表达了他对超然物外的理想状态的向往。
最后两句“澄塘性月一轮孤。光明射四隅。”则通过自然意象,传达出一种孤独却又明亮的存在状态,象征着诗人心灵的明亮与开阔。整首诗透过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象,给人以宁静的哲思和心灵的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略将微语破昏衢:用微小的声音来打破黑暗的迷雾,暗示细腻的思考和内心的觉醒。
- 尘情立剪除:坚决割舍世俗情感,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 色空空色两无殊:强调外在色彩的虚无与内在真实的道理没有差别,表明对物质世界的看淡。
- 真实理不虚:真实的道理并不虚幻,强调内在的真实。
- 常湛湛,体如如: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定,体现出一种平和的心态。
- 出离生死途:超脱生死的束缚,表现出对生命的思考与超越。
- 澄塘性月一轮孤:清澈的池塘映照着孤独的月亮,象征内心的孤寂与宁静。
- 光明射四隅:光明普照四方,暗示开阔的心灵与更广阔的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尘情”比作可以剪除的杂草,表现出对世俗情感的排斥。
- 对仗:如“色空空色两无殊”,加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意象:如“澄塘性月”,通过自然意象传达内心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世俗情感的反思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超脱的向往与对真实的追求,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微语:象征细腻的情感和思考。
- 尘情:代表世俗的困扰与纷扰。
- 色:象征外在的事物与虚幻。
- 澄塘、性月: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尘情立剪除”意味着什么? A. 追求世俗的快乐
B. 割舍世俗的困扰
C. 增加情感的复杂性 -
“色空空色两无殊”表达了什么哲理? A. 外在事物与内在真实无关
B. 真实的事物多姿多彩
C. 外在与内在本质无差别 -
整首诗的主要意境是什么? A. 追求世俗的成功
B. 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C. 描绘自然的美丽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同样探讨内心的宁静。
- 王维的《鹿柴》:描绘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诗词对比:
- 比较王丹桂的《醉桃源》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虽均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但王丹桂更倾向于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而李白则更为豪放,追求世俗的享受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丹桂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