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行五首 其一》

时间: 2025-01-26 02:12:16

南方地卑湿,北客畏蒸暑。

晨行螫菵露,水宿射短矢。

秦人发谪戍,见行如弃市。

今古共一方,今者不独死。

穰穰作家业,鬼妾纷驱使。

鸱夷卵翼蕃,小儿半高鼻。

元精穿万化,荡荡不可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方地卑湿,北客畏蒸暑。
晨行螫菵露,水宿射短矢。
秦人发谪戍,见行如弃市。
今古共一方,今者不独死。
穰穰作家业,鬼妾纷驱使。
鸱夷卵翼蕃,小儿半高鼻。
元精穿万化,荡荡不可恃。

白话文翻译:

南方的土地低洼潮湿,北方的客人害怕酷热的蒸蒸暑气。
清晨出门,脚下沾满了露水,夜间在水边宿营,射出的短箭如同没有目标。
秦国的士兵被贬谪到边疆,行走的样子就像在废弃的市场中。
古今在同一地方,现在的人们并非只有死亡。
丰收的季节使得家业兴旺,鬼神与妾侍纷纷来驱使。
鸱夷鸟的卵在繁殖,小孩们的鼻子半高。
宇宙的元气穿透万物,浩荡而不可依赖。

注释:

  • 南方地卑湿:南方地区地势低洼且潮湿。
  • 北客畏蒸暑:北方的客人畏惧南方的炎热。
  • 晨行螫菵露:早晨出行,脚下沾满露水。
  • 水宿射短矢:在水边住宿,射出的箭短小。
  • 秦人发谪戍:秦国的人被贬谪到边疆的士兵。
  • 见行如弃市:行走的样子像是被抛弃的市场一样。
  • 今古共一方:古今在同一个地方。
  • 今者不独死:如今的人并非只有死亡。
  • 穰穰作家业:丰收的季节使得家庭富庶。
  • 鬼妾纷驱使:鬼神与妾侍纷纷前来驱使。
  • 鸱夷卵翼蕃:鸱夷鸟的卵繁衍。
  • 小儿半高鼻:小孩的鼻子半高。
  • 元精穿万化:宇宙的元气穿透万物,浩荡而不可依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一夔,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具有深厚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南北方文化交流的时期,诗中反映了南方与北方气候、地理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同时也隐喻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诗歌鉴赏:

方一夔在《出塞行五首》中的第一首,通过描绘南北方的自然环境,体现了人们在不同地理条件下的生活苦乐。诗的开头便揭示了南方的湿气与北方人的畏惧,展现出一种自然与人之间的对立。接下来的描写则更具画面感,晨行的露水与射箭的短暂,仿佛在传达一种无奈与失落。

在诗中,秦人被贬谪的情景与古今的对比,反映了历史的沉重与人们命运的无常。诗人以“今者不独死”来强调,即使面临困境,生存的希望仍然存在。随后,穰穰作家业的描写,象征着繁荣与富饶,而“鬼妾纷驱使”则似乎在暗示人世间的纷扰与不安。

最后,宇宙的元精穿透万化,浩荡而不可依赖,表达了对生命本质与存在的深刻思考。这首诗在描绘自然与人文的同时,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生命与社会变迁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南方的湿气和北方的酷热形成鲜明对比,表明地理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晨行螫菵露”展现出清晨的清新和生活的不易。
    • 秦人被贬谪,暗示历史的悲惨与个体命运的无奈。
    • “今古共一方”强调历史的循环与人们的共同命运。
    •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生命的思考,强调生存的复杂性。
  • 修辞手法

    • 对比:南方的湿气与北方的酷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环境对人们的影响。
    • 比喻:将士兵的行走形容为“弃市”,增强了对士兵命运的感慨。
    • 象征:丰收与鬼妾象征着人世间的繁华与纷扰,反映了生活的复杂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古今人们生存状态的思考,揭示了历史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同时也传达了希望与生存的意志。

意象分析:

  • 地卑湿:象征南方的自然环境,暗示生活的困境。
  • 蒸暑:象征北方人面对的艰难处境。
  • 晨露:象征生活的清新与不易。
  • 穰穰:象征丰收与富饶,暗示人世间的繁华。
  • 元精:象征宇宙的本源与生命的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南方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 A. 干燥
    • B. 湿气重
    • C. 寒冷
    • D. 温暖
  2. 诗中“秦人发谪戍”中的“谪”字的意思是?

    • A. 奖赏
    • B. 被贬
    • C. 迁徙
    • D. 征召
  3. 诗人通过何种意象表现生存的复杂性?

    • A. 鬼妾
    • B. 鸱夷鸟
    • C. 露水
    • D. 短矢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行》王昌龄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方一夔的《出塞行》与王昌龄的《出塞》均描绘了边疆的士兵生活,但方的笔调更为沉重,反映了历史的无情。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