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东湖观竞渡》

时间: 2025-02-04 15:30:24

记得当年年少时,兰汤浴罢试新衣。

三三五五垂杨底,守定龙舟看不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记得当年年少时,兰汤浴罢试新衣。三三五五垂杨底,守定龙舟看不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回忆了作者年轻时的端午节,洗完澡后试穿新衣,和朋友们在垂杨树下聚集,守在龙舟旁观看比赛,心中满是期待和兴奋。


注释:

字词注释:

  1. 兰汤:指用兰草煮的汤,古人端午节时常用来沐浴,寓意驱邪避病。
  2. 新衣:指在端午节时穿的新衣服,象征着新的开始和节日的庆祝。
  3. 三三五五:形容人数不多,聚集在一起,体现出一种轻松的聚会氛围。
  4. 垂杨:指垂柳,古代常用于描绘春夏景色,增添了诗的意境。
  5. 龙舟:端午节的传统活动,象征着竞渡,表现出节日的热闹与传统。

典故解析:

  • 端午节:古老的传统节日,纪念屈原,包含了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
  • 龙舟竞渡:源于对屈原的纪念,龙舟赛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象征团结和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廷瑞,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描绘生活场景和感情为主,作品多数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端午节,表达了作者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和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节日的重视与欢庆气氛。


诗歌鉴赏:

《端午东湖观竞渡》是一首充满青春气息的怀旧之作,诗人通过简单的场景描绘,展现了端午节的丰富内涵。首先,诗歌开头的“记得当年年少时”直接引入了回忆的主题,带有一种温柔的怀旧情感。接着,诗人提到“兰汤浴罢试新衣”,将节日的习俗与个人的经历结合,体现了节日的仪式感和生活的乐趣。

在描绘场景时,诗人用“三三五五垂杨底”生动地展现了年轻人们在柳树下聚会的情景,表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最后一句“守定龙舟看不归”更是将观赛的紧张与期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竞渡活动的热情和对未归者的思念。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还通过个人的视角表达了对青春和时光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记得当年年少时:引子,唤起读者对青春的联想,表达怀念。
  2. 兰汤浴罢试新衣:描绘了节日的习俗,表现出对节日的重视。
  3. 三三五五垂杨底:描绘聚会的人数与环境,营造出轻松氛围。
  4. 守定龙舟看不归:展现了观看龙舟赛的紧张与期待,深化主题。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三三五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兰汤”、“龙舟”,分别代表节日习俗和传统活动,富有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青春岁月的怀念与对传统节日的珍视,折射出个人与集体、过去与现实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兰汤:象征着纯洁和健康,体现了节日的文化内涵。
  2. 新衣:象征新的开始和期望,寓意着青春的活力。
  3. 龙舟:象征着团结与竞争,体现了节日的热闹与欢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是什么? A. 赛龙舟
    B. 吃月饼
    C. 拜年
    答案:A

  2. 诗中提到的“兰汤”主要用于什么? A. 饮用
    B. 沐浴
    C. 烹饪
    答案:B

  3. 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忧伤
    B. 怀旧
    C. 愤怒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端午日赐衣》:同样描绘了端午节的情感和习俗。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首诗都通过个人的视角展现了节日的情感,但《端午东湖观竞渡》更侧重于团聚与节日气氛,而《早发白帝城》则强调离别与旅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鉴赏辞典》
  2.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3. 《古诗词赏析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