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夜月》

时间: 2025-02-04 13:35:20

昨夜忽已过,冰轮始觉亏。

孤光犹不定,浮世更堪疑。

影落澄江海,寒生静路岐。

皎然银汉外,长有众星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六夜月
作者:朱庆馀 〔唐代〕

昨夜忽已过,冰轮始觉亏。
孤光犹不定,浮世更堪疑。
影落澄江海,寒生静路岐。
皎然银汉外,长有众星随。

白话文翻译:

昨夜的月亮已经过去,冰冷的圆月开始显得缺损。
孤独的光辉依旧不稳定,浮世的变幻更让人感到疑惑。
影子落在清澈的江海上,寒意在静谧的路岐间生起。
皎洁的月光在银河之外,长久以来有众星伴随。

注释:

  • :突然,意外。
  • 冰轮:指月亮,形容其如冰般的清冷。
  • :月亮缺损,缺少的意思。
  • 孤光:孤单的光辉,指月光。
  • 浮世:浮华的世界,指世事变幻无常。
  • 影落:影子投射,指月影。
  • 澄江海:清澈的江河和海洋,形容水的透明。
  • 寒生:寒意产生。
  • 静路岐:安静的路口,指路的分岔处。
  • 皎然:明亮而洁白的样子。
  • 银汉:银河,天上的星河。

典故解析:

“冰轮”一词多用来形容明亮的月亮,常见于古代诗词中。“银汉”则指代银河,常与月亮相提并论,象征着清冷与高远的意境。此外,古人常在月下吟诗作对,构建了丰富的月亮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庆馀,唐代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怀,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繁荣、文化昌盛之时,诗人通过描写月亮的变化,表达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十六夜月》以月亮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内心的深刻思索。开头两句通过“昨夜”和“冰轮”的对比,突显了月亮从圆满到缺损的过程,暗喻人生的变迁与无常。接下来的“孤光犹不定”,不仅描绘了月光的孤寂,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迷惘与不安。尤其是“浮世更堪疑”,更是对世态的深刻思考,表明人们在纷扰的社会中难以找到稳定的信念。

第三、四句则通过影子和寒意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寒冷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孤独和思念的情感。诗的结尾“长有众星随”,在孤独的月光中又增添了一丝温暖,象征着陪伴与希望,使整首诗在清冷中带有一丝温情。

整首诗在意象上形成了“月—星—江海”的立体构图,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昨夜忽已过,冰轮始觉亏

    • 昨夜的月亮已经过去,今晚的月亮开始显得缺损。
    • 这里对比了时光的流逝与月亮的变化,暗示人生的变迁。
  2. 孤光犹不定,浮世更堪疑

    • 孤独的月光依旧不稳定,浮华的世界让人更感怀疑。
    • 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迷惑与无奈。
  3. 影落澄江海,寒生静路岐

    • 月影落在清澈的江海上,寒意在静谧的路岐间升起。
    • 通过景象描绘了静谧的夜晚,营造了诗的氛围。
  4. 皎然银汉外,长有众星随

    • 明亮的月光在银河之外,长久以来有众星伴随。
    • 最后一句传达了一种希望与陪伴的感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冰轮,形象生动。
  • 对偶:如“影落澄江海,寒生静路岐”,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光与影赋予人情,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月亮的变化与孤寂,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际关系与内心孤独的深思。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孤独与思索。
  • 星星:代表陪伴与希望。
  • 江海:象征广阔与宁静。
  • 寒意:隐喻思念与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冰轮”指的是: A. 太阳
    B. 月亮
    C. 星星

  2. “浮世更堪疑”意指: A. 生活安稳
    B. 生活充满疑惑
    C. 生活无趣

  3. 诗中的“影落澄江海”描绘了什么场景? A. 月影落在清澈的河流和海洋上
    B. 影子在城市中游荡
    C. 日落在山间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月光所引发的思乡情感与朱庆馀的孤独感形成对比。李白更强调对故乡的思念,而朱庆馀则在孤独中思考人生的无常。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3.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