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元晦赠上封和老 上方元自好,一榻有余清。 只趁晨钟起,宁闻山鸟声。 高僧足幽事,野客富诗情。 试问峰头景,今朝作麽生。
白话文翻译: 上封寺自然环境优美,一床之地都显得格外清幽。 只因清晨钟声而起,哪里会听到山鸟的鸣叫。 高僧们在这里有足够的幽静事务,而隐士们则充满了诗意。 试问那山峰顶上的景色,今天又是怎样的呢?
注释:
- 上方:指上封寺,位于山峰之上。
- 元自好:自然环境优美。
- 一榻有余清:形容环境清幽,连床榻都显得格外清净。
- 趁:因。
- 宁:哪里。
- 高僧:指上封寺的僧人。
- 幽事:幽静的事务。
- 野客:指隐士。
- 富诗情:充满了诗意。
- 峰头景:山峰顶上的景色。
- 作麽生:怎样,如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作多表现理学思想,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和朱熹(字元晦)的赠诗,朱熹原诗已佚。张栻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上封寺清幽环境的赞美,以及对高僧和隐士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上封寺清幽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上方元自好,一榻有余清”直接赞美了上封寺的自然环境,而“只趁晨钟起,宁闻山鸟声”则进一步以晨钟和山鸟声为对比,突出了寺院的宁静。后两句“高僧足幽事,野客富诗情”则分别描绘了高僧的幽静生活和隐士的诗意情怀,体现了作者对这两种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最后一句“试问峰头景,今朝作麽生”则留下悬念,让读者想象山峰顶上的景色,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方元自好,一榻有余清”:直接赞美上封寺的自然环境,形容环境清幽,连床榻都显得格外清净。
- “只趁晨钟起,宁闻山鸟声”:以晨钟和山鸟声为对比,突出了寺院的宁静。
- “高僧足幽事,野客富诗情”:分别描绘了高僧的幽静生活和隐士的诗意情怀,体现了作者对这两种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 “试问峰头景,今朝作麽生”:留下悬念,让读者想象山峰顶上的景色,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晨钟和山鸟声的对比,突出了寺院的宁静。
- 拟人:将上封寺的自然环境拟人化,形容其“元自好”,显得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高僧和隐士生活的赞美。通过描绘上封寺的清幽环境和宁静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意象分析:
- 晨钟:象征宁静和规律的生活。
- 山鸟声:象征自然的和谐与生机。
- 高僧:象征幽静和修行。
- 野客:象征诗意和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上方元自好”中的“上方”指的是什么? A. 上封寺 B. 山顶 C. 上层社会 D. 上方宝剑 答案:A
-
诗中“只趁晨钟起,宁闻山鸟声”表达了什么? A. 作者喜欢早起 B. 寺院的宁静 C. 山鸟的鸣叫 D. 晨钟的响亮 答案:B
-
诗中“高僧足幽事,野客富诗情”中的“野客”指的是什么? A. 隐士 B. 游客 C. 野兽 D. 野人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山居生活的宁静和诗意。
诗词对比:
- 张栻的《和元晦赠上封和老》与朱熹的《观书有感》: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但张栻的诗更侧重于对寺院环境的赞美,而朱熹的诗则更侧重于对读书生活的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朱熹诗集》:收录了朱熹的诗作,可以对比阅读。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栻的诗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