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时间: 2025-01-10 23:02: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玉案
向滈 〔宋代〕
多情赋得相思分。
便揽断愁和闷。
万种千般说不尽。
吃他圈樻,被他拖逗,便佛也须教恨。
传消寄息无凭信。
水远山遥怎生奔。
梦也而今难得近。
伊还知道,为伊成病,便死也谁能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深厚的情感与相思之苦。诗人抒发了因思念而带来的愁苦和烦闷,尽管有千种万种难以言表的情感,却只能默默承受。这种情感仿佛被他所牵引,连佛也要为之感到怨恨。寄托思念与希望的信件无从传递,远山近水之间,如何才能奔向那心中的人呢?即便在梦中相见,也变得如此困难。而你是否明白,为了你,我已身心俱疲,死去后又有谁来问我呢?
注释:
- 多情:指情感丰富,容易动情的人。
- 赋得:赋予、写出。
- 相思:思念,尤其是对爱人的思念。
- 圈樻:这里可以理解为某种情感的纠缠。
- 佛:这里借指一个超然的存在,通常象征着平和与解脱。
- 消寄息:传递消息。
- 水远山遥:形容距离遥远。
- 伊:指代心中所爱之人。
- 成病:因思念而生病,形容情绪的极度困扰。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通过“佛”的隐喻,体现了对超脱与解脱的渴望,而“水远山遥”则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用以表现离愁别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向滈(生卒年不详),字子贞,号天池,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婉约,深受后人喜爱。向滈的作品多描绘情感和自然景色,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的时期,诗人通过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爱情的向往与无奈。
诗歌鉴赏:
《青玉案》是一首典型的宋词,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深刻思考与无奈情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诗人通过细腻的感受与生动的描绘,将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开篇的“多情赋得相思分”直接点出主题,展示了情感的丰富与复杂。紧接着,诗人用“便揽断愁和闷”来描绘相思带来的痛苦,显得极为真实而又沉重。
在情感的抒发中,诗人提及“万种千般说不尽”,显示出内心情感的难以言表,刻画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后面的“吃他圈樻,被他拖逗”则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出在情感中被牵引、纠缠的心态,仿佛无处可逃,连超然的佛也要为之感到怨恨。
最后几句“水远山遥怎生奔”和“便死也谁能问”则将全诗推向高潮,表现出对爱情的无奈与绝望。诗人感叹距离的遥远,使得追寻变得无比艰难,充满了悲伤的情绪。整首词通过对情感的深刻描写,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让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多情赋得相思分:情感丰富的人因此感受到思念的痛苦。
- 便揽断愁和闷:思念的苦恼使得愁苦和烦闷的情绪交织在一起。
- 万种千般说不尽:心中的情感千言万语难以表达。
- 吃他圈樻,被他拖逗,便佛也须教恨:这种情感的纠缠甚至让人连佛都感到怨恨。
- 传消寄息无凭信:寄托思念的信件没有可靠的消息传递。
- 水远山遥怎生奔:距离的遥远使得追寻变得困难。
- 梦也而今难得近:即使在梦中相见也变得困难。
- 伊还知道,为伊成病,便死也谁能问:对方是否知道自己的思念,甚至为此生病,死后又有谁来关心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吃他圈樻”中的情感纠缠。
- 拟人:将佛赋予情感,使其有怨恨之感。
- 对仗:如“水远山遥”和“梦也而今”,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表达了思念带来的痛苦与无奈,强调了爱情的深刻与复杂,以及在追求爱情时的艰难和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远山遥:象征着距离与阻隔。
- 梦:象征着对爱情的渴望与追寻的无奈。
- 佛:象征着超然与解脱,但在这里也感受到情感的牵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多情赋得相思分”中的“多情”指什么?
- A. 情感丰富
- B. 伤心
- C. 快乐
-
“水远山遥”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 A. 距离很近
- B. 距离很远
- C. 没有距离
-
诗人最终感受到的情感是?
- A. 快乐
- B. 无奈与绝望
- C. 幸福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柳永《雨霖铃》
诗词对比:
向滈的《青玉案》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无奈,但向滈的作品更注重情感的深邃与复杂,而李清照则展现了更多的柔情与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词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