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知郡韩公挽诗 其一
作者: 李弥逊
夫君抱清节,独秀不求知。
晋鄙多薰德,阌乡早出奇。
功名天靳惜,正直自扶持。
赖有仁风在,朱轓两郡遗。
白话文翻译:
这位君子坚守清白的节操,独自卓然不求声名。
晋地虽多名士,阌乡却早有奇才。
功名是天意所珍惜,正直的品格自能扶持。
幸好有仁义的风气在这里,留下了两郡的美好遗产。
注释:
- 夫君:指代君子或有德之人。
- 清节:清白的节操,指品德高尚。
- 独秀:独自卓越,突出。
- 不求知:不追求名声。
- 晋鄙:指晋地,古代的一个地名,提到许多有德之人。
- 阌乡:指阌乡,出奇才的地方。
- 功名:指功绩和名声。
- 天靳惜:天意珍惜,强调命运的安排。
- 仁风:仁德的风气。
- 朱轓:朱色的车,象征权贵或荣华。
- 两郡:两个地区,指代与君子相关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字景初,号云溪。生活在北宋时期,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受到赞誉。其作品多为咏怀诗,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李弥逊怀念一位名叫韩公的君子,表达了对其清白节操的钦佩和对人品的赞美。诗中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清白品德的推崇,以及对名声与地位的淡泊。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描写韩公的清白节操,展现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崇敬。诗的开头便交代了韩公的品质,他不求声名,而是以清白的节操自持,显示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接着,诗人提到“晋鄙多薰德”,表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名士众多,但阌乡却早有奇才,突显了韩公的独特。最后两句则总结了整首诗的精神,强调仁义的风气在社会中传承的重要性,留下了对未来的希望。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表现了诗人对于道德与名声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夫君抱清节:描绘君子保持清白的品格,直抒其高洁的气节。
- 独秀不求知:强调其不追求外在的名声,而是专注于内在的修养。
- 晋鄙多薰德:指出当时的晋地中有众多的德才之士,显示出君子的卓越。
- 阌乡早出奇:阌乡能早出奇才,意在突出韩公的独特性。
- 功名天靳惜:说明名声和功绩是天意所珍惜,暗示韩公的命运非同寻常。
- 正直自扶持:强调正直的品德能自我支撑,使人始终不渝。
- 赖有仁风在:感谢仁义的风气存在,增强了社会的道德基础。
- 朱轓两郡遗:在阌乡和晋地留下了美好的遗产,点明对君子的怀念和敬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朱轓”比作权贵的象征,突出地位的影响。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清白节操的赞美,表达了对韩公品德和仁风的追怀,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社会风气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节:象征高洁品德,反映出对道德的重视。
- 奇才:象征着独特和卓越,预示着未来的希望。
- 仁风:象征着良好的社会风气,是道德的基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夫君抱清节”意指什么?
A. 君子追求名声
B. 君子保持高洁的品德
C. 君子依赖他人 -
“阌乡早出奇”中的“奇”表示什么?
A. 普通
B. 卓越的人才
C. 美丽的风景 -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追求功名
B. 对高洁品德的赞美
C.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对比李弥逊的《知郡韩公挽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者都表现了对理想与道德的追求,但李弥逊更侧重于个人的品德,而杜甫则强调社会的艰难与个人的无奈,展现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弥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