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叶成父尚书山庵普光明堂》

时间: 2025-02-04 15:35:17

三生调御潮音会,楼阁随方涌化城。

鸟树有声皆念法,云山多态总忘情。

禅翁自得逃禅乐,俗客犹沾避俗名。

但了心源秋月净。

刹尘何地不光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生调御潮音会,楼阁随方涌化城。
鸟树有声皆念法,云山多态总忘情。
禅翁自得逃禅乐,俗客犹沾避俗名。
但了心源秋月净,刹尘何地不光明。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三生三世的交汇中,潮水的声响如同乐曲,楼阁随着方圆而变化,仿佛化作了城池。
鸟鸣和树叶的声音皆在念念有词,云山的形态多变,让人忘却了情感的牵绊。
禅师自得其乐,远离了禅的纷扰,而世俗的客人却仍旧沾惹着名声的尘埃。
只要明了心源如秋月般清净,尘世的哪个地方不是光明的呢?

注释:

  • 三生:指生生世世,强调时间的悠久。
  • 潮音:形容潮水声如音乐,暗示自然的和谐美。
  • 随方涌化城:形容建筑随环境变化,仿佛变幻无常。
  • 念法:指对佛法的思考和念诵。
  • 禅翁:指禅宗的高僧,身心自在。
  • 俗客:指世俗中的人,常受到名利的困扰。
  • 心源:心灵的本源,指内心的清净。
  • 光明:象征智慧和真理。

典故解析:

  • 三生三世:源于佛教哲学,强调生命轮回和因果。
  • 秋月:传统文化中,秋天的月亮代表清净和圆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是宋代诗人,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和清新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入对自然的观察与对人性、哲理的思考,体现了浓厚的禅宗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弥逊在普光明堂的修行时期,表达了他对佛教理念的理解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反映出宋代对禅宗思想的推崇与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及内心世界的独到见解。诗中“潮音会”与“楼阁随方涌化城”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造环境间的和谐共生,传递出一种宁静而充满智慧的气息。接着,诗人引入鸟树和云山,强调万物皆在法中,暗示佛法无处不在,令人心生向往。接下来的句子,禅翁的自在与俗客的羁绊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内心的自由与世俗的束缚。最后,诗人通过心源的清净与光明的对比,传达出一种超越尘世纷扰的智慧,启示人们应当追寻内在的宁静与明亮。整首诗在音韵和意境上都流畅自然,展现了李弥逊作为一位诗人的深厚修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生调御潮音会:描绘时间的轮回,潮水的声音如同乐曲,寓意自然的和谐。
  2. 楼阁随方涌化城: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象征变化的哲理。
  3. 鸟树有声皆念法:万物皆有其道,反映出自然中的佛法思想。
  4. 云山多态总忘情:云山的变化让人忘却世俗情感,强调超脱。
  5. 禅翁自得逃禅乐:禅师从世俗中得到解脱,享受内心的宁静。
  6. 俗客犹沾避俗名:世俗的人仍被名利所困,形成对比。
  7. 但了心源秋月净:内心的清净如秋月,无需外界的繁杂。
  8. 刹尘何地不光明:无论何处,心灵的光明皆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潮音会”比喻自然的和谐美。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物体以人性化的情感,增强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内心的光明与世俗的纷扰,强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内心的清净才是真正的智慧和快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潮音:象征自然的和谐美。
  • 鸟树: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变化。
  • 云山:代表着无常与变化,体现了佛教的教义。
  • 秋月:象征清净与圆满,是诗人理想境界的体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弥逊的诗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世俗名利的超脱
    c) 对爱情的追求

  2. 在诗中,禅翁与俗客的关系如何? a) 禅翁追求名利,俗客追求内心的宁静
    b) 禅翁享受内心的宁静,俗客被名利所困
    c) 二者都沉浸在名利中

  3. “秋月”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短暂
    b) 内心的清净与智慧
    c) 自然的变化

答案:

  1. b) 对世俗名利的超脱
  2. b) 禅翁享受内心的宁静,俗客被名利所困
  3. b) 内心的清净与智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之美,但李弥逊更强调内心的清净与超脱,而王维则更多呈现自然之景的静谧与和谐。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人李弥逊研究》
  • 《禅宗与中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