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去临川》

时间: 2025-01-11 02:22:30

东浮溪水渡长林,上坂回头一拊心。

已觉省烦非仲叔,安能养志似曾参。

忧伤遇事纷纷出,疾病乘虚亹亹侵。

未有半分求自赎,恐填沟壑更沾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去临川
——王安石

东浮溪水渡长林,上坂回头一拊心。
已觉省烦非仲叔,安能养志似曾参。
忧伤遇事纷纷出,疾病乘虚亹亹侵。
未有半分求自赎,恐填沟壑更沾襟。

白话文翻译:

在东边,溪水流过长林,我在上坡时回头一看,心中感慨万千。
已觉自己不如仲叔那样能省心,怎么能像曾参那样志向高远呢?
忧伤在遇到事情时不断涌出,疾病趁机而入,悄然侵扰。
没有一丝求自赎的想法,恐怕只会让自己的痛苦更加沉重。

注释:

  • 东浮:指东边的溪水流动。
  • 渡长林:渡过长长的树林。
  • 拊心:拍打心头,感慨或思索。
  • 仲叔:指孔子的弟子,意指能省心的人。
  • 曾参:指曾子,孔子的学生,以志向高远著称。
  • 亹亹:形容病痛的侵袭。
  • 沟壑:比喻痛苦或忧伤的深渊。

典故解析:

  • 仲叔与曾参:仲叔是指孔子门下的学生,曾参则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诗中提及他们,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修养的反思和对高尚志向的追求。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倡导变法,致力于国家改革和社会进步。他的诗歌多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风格刚健有力。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安石初去临川时,面对离别与忧虑,表达了他对自我修养和志向的反思,以及对生活困境的感慨。

诗歌鉴赏:

《初去临川》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表达了王安石在面临离别时的复杂心情。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茫然。在开篇中,溪水与长林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宁静的自然场景,但随着回头的动作,心中涌起的感慨却使得这一宁静被打破。诗人自觉与仲叔、曾参相比,心中不免生出烦恼与忧伤,显示了他对自身修养和志向的不足的反思。尤其是“忧伤遇事纷纷出,疾病乘虚亹亹侵”这两句,深刻揭示了生活中的艰难与痛苦,表现出一种无奈和绝望的情绪。最后,诗人对自我救赎的渴望与恐惧交织,生动地反映了人们在逆境中挣扎的无奈与孤独。整首诗在情感上深沉而真实,体现了王安石作为士人的责任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其作品中的一块璀璨瑰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东浮溪水渡长林”:描绘了东边的溪水流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无奈。
    • “上坂回头一拊心”:在上坡时回头,心中感慨,表明对过去的怀念。
    • “已觉省烦非仲叔”:自觉无能,感到烦恼,借仲叔来反衬自己的不足。
    • “安能养志似曾参”:对自己志向的自我怀疑,感到无力。
    • “忧伤遇事纷纷出”:忧伤如潮水般涌来,生活中的困扰接踵而至。
    • “疾病乘虚亹亹侵”:疾病在此时趁虚而入,暗示生活的脆弱。
    • “未有半分求自赎”:没有一丝自我救赎的想法,表达了绝望。
    • “恐填沟壑更沾襟”:害怕自己的苦痛将更深,情感的负担愈加沉重。
  • 修辞手法

    • 本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情感与意象交融,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反思与无奈,展现了士人在离别时的忧虑与对未来的迷茫,传达了对高尚志向的追求与内心的挣扎。

意象分析:

  • 溪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长林:隐喻孤独与沉思的空间。
  • 仲叔与曾参:代表高尚的志向与道德标准,形成对照。
  • 忧伤与疾病:象征生活的苦难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初去临川》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安石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仲叔”指的是哪位人物?

    • A. 孔子的弟子
    • B. 王安石的朋友
    • C. 一位历史名将
  3. 诗中“忧伤遇事纷纷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无奈
    • C. 兴奋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初去临川》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个人及国家未来的忧虑,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内心的反思与挣扎,而杜甫则通过对国家动荡的描写,传达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关怀。两者皆体现出士人的责任感与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