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晓登碧落堂》
时间: 2025-05-23 14:36: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後晓登碧落堂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清晨上碧落,亲手启後户。
斜东见西山,粹碧无纤雾。
须臾半崦间,冉冉动微絮。
吹作千峰云,立变万姿度。
正北寻米山,遥隔一片雨。
亭亭如仙子,晓起澣月露。
天衣异人世,一色制轻素。
两山谁不奇,裴回未能去。
白话文翻译:
在清晨我来到了碧落堂,亲自打开后面的门。
斜着眼看见西边的山,碧绿得没有一丝雾霭。
片刻之间,半山腰处,轻轻飘动着微薄的白絮。
随着风吹成千峰云,瞬息万变各种姿态。
正北方寻找米山,远远隔着一片雨幕。
那亭亭玉立的山,宛如仙子般,晨起时沐浴在月光露水中。
它的衣裳与世俗不同,完全是轻素的颜色。
两座山谁不觉得奇妙,环绕着却未曾离去。
注释:
- 碧落堂:指清晨的一个静谧之处,象征着高远的境界。
- 启後户:打开后面的门,表示一种对外界的向往。
- 粹碧:清澈的绿色,描绘出西山的美丽。
- 冉冉:缓缓地,形容白絮轻柔飘动的状态。
- 亭亭如仙子:形容山高耸而美丽,如同仙女一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约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晚号冷庐,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及书法家。他以诗风清新、语言简练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雨后清晨,诗人登上碧落堂,感受大自然的清新与宁静,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赞美。同时,诗中也反映了他逃避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追求。
诗歌鉴赏:
《雨後晓登碧落堂》是一首描绘自然美的诗,充分展现了杨万里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的开头,诗人清晨时分来到碧落堂,打开后面的门,立刻感受到周围的宁静与美丽。斜眼看去,西山的清晰轮廓映入眼帘,天空的碧蓝清澈无比,令人心旷神怡。
接下来的描写通过“须臾半崦间,冉冉动微絮”展现了风中轻盈的白絮,仿佛在为这幅画卷增添了生动的细节。风的作用使得这些白絮化作千峰云,变化多端,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目光投向远处的米山,隔着一片雨幕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喧嚣的宁静。那亭亭玉立的山,宛如仙女般,沐浴在晨露中,给人以梦幻的感觉。而“天衣异人世”的描写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与人世的不同,呈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整首诗不但描绘了自然的美景,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精神世界的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晨上碧落,亲手启後户。
诗人在清晨来到碧落堂,打开后门,象征着对大自然的迎接。 -
斜东见西山,粹碧无纤雾。
斜眼望去,西山的清晰轮廓在碧空下显得无比美丽,毫无雾霭,令人心情愉悦。 -
须臾半崦间,冉冉动微絮。
片刻之间,半山腰轻轻飘动的白絮,展现了自然的细腻与动感。 -
吹作千峰云,立变万姿度。
风将这些白絮吹成千峰云,变化多端,象征着自然的丰盈与奇妙。 -
正北寻米山,遥隔一片雨。
诗人向北方望去,米山被雨幕隔开,产生一种遥远而宁静的感觉。 -
亭亭如仙子,晓起澣月露。
形容那山的高耸与美丽,犹如晨起的仙女,沐浴在月光与露水中。 -
天衣异人世,一色制轻素。
这座山的衣裳如同天上的仙衣,与俗世完全不同,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美。 -
两山谁不奇,裴回未能去。
两座山的美丽令人叹服,诗人虽想去却又不愿离开,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仙子,突显出其优美的形象。
- 拟人:赋予自然物体以人的情感,如“亭亭如仙子”。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体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展现了一种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落:代表高远、清新,象征理想的境界。
- 微絮:轻柔的意象,暗示自然的细腻与变化。
- 仙子:代表超脱、优雅的存在,表达对自然美的向往。
- 月露:象征清晨的宁静与纯净,体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亭亭如仙子”所指的是什么? A. 月亮
B. 山
C. 水 -
诗人打开的是哪个门? A. 前门
B. 后门
C. 侧门 -
诗中“冉冉动微絮”表现了什么? A. 风的轻柔
B. 雨的细腻
C. 太阳的温暖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作品常以自然景色为主,而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宁静的山水意象,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杨万里更注重对细节的描绘,而王维则更倾向于哲理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