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府中归寄西庵行详》

时间: 2025-01-26 03:46:10

意衰难自力,扶路便思还。

强逐萧骚水,遥看惨淡山。

行寻香草遍,归漾晚云间。

西崦分明见,幽人不可攀。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自府中归寄西庵行详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意衰难自力,扶路便思还。
强逐萧骚水,遥看惨淡山。
行寻香草遍,归漾晚云间。
西崦分明见,幽人不可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身心疲惫之际,渴望返回故乡的情绪。面对衰弱的身体,行走的路途让我愈发思念家乡。我努力追赶那清澈的溪水,远远地望着那黯淡的山峦。一路上寻找香草,归途在晚霞中轻轻荡漾。那明亮的西山我看得清楚,但那隐居的高人是我无法攀附的。


注释:

  • 意衰:意志衰弱。
  • 扶路:在路上行走时需要扶持。
  • 萧骚水:指清幽的水流,取自《离骚》一诗。
  • 惨淡:形容山色黯淡,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 香草:指芳香的草木,常用于描绘自然之美。
  • 归漾:归途荡漾,形容归来的轻松和愉悦。
  • 西崦:西边的山峦。
  • 幽人:隐居的高人,这里有向往而又无法接近的意味。

典故解析:

“萧骚”二字来源于屈原的《离骚》,表达了作者对清高隐逸生活的向往。“香草”则常用作诗词中的美好象征,传达自然之美和隐逸的乐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冲和,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倡导“变法”,希望通过政治改革实现国家的富强,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含蓄见长,常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王安石身处繁忙的政治生涯中,感到身心俱疲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自府中归寄西庵行详》通过描绘旅途的艰辛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渴望。全诗共四联,前两联主要描绘了旅途的疲惫和对自然的追寻,后两联则转向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在首联中,“意衰难自力”直接表现出诗人的衰弱与无奈,行走在路上,心中思乡之情愈加浓厚。接着,诗人以“强逐萧骚水”表达对清流的追逐,仿佛在寻求一种内心的宁静和慰藉。这里的“萧骚”不仅是水的清澈,也象征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后两联则通过“行寻香草遍,归漾晚云间”描绘了一幅优美的自然图景,诗人一边行走,一边寻找香草,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的“西崦分明见,幽人不可攀”则表达了隐居高人的理想与现实的隔阂,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渴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示了王安石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透过简单的景物描写,折射出复杂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意衰难自力:表达了诗人因身体和精神的疲惫而感到无力。
  2. 扶路便思还:在行走的过程中,心中不禁思念家乡。
  3. 强逐萧骚水:努力追赶那清澈的水流,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 遥看惨淡山:远望那黯淡的山峦,象征着人生的艰辛。
  5. 行寻香草遍:在路上四处寻找香草,暗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6. 归漾晚云间:归途在晚霞中轻轻荡漾,传达归家时的轻松与愉悦。
  7. 西崦分明见:清楚地看到西边的山峦。
  8. 幽人不可攀:隐居的高人让人无法接近,强调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修辞手法

  • 比喻:萧骚水与香草的描写,象征着美好与宁静。
  • 对仗:如“扶路便思还”和“行寻香草遍”,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山水、香草等自然景物,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意境。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旅途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渴望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意衰:象征身心的疲惫与无力。
  • 香草:代表自然的美好,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西崦: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诗人向往的高人隐居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的《自府中归寄西庵行详》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忧国忧民
    • B. 归隐与思乡
    • C. 对友人的思念
    • D. 对爱情的向往
  2. 诗中提到的“萧骚”是指什么?

    • A. 一种鸟类
    • B. 一种水流
    • C. 一种植物
    • D. 一种乐器
  3. “幽人不可攀”中的“幽人”指的是什么?

    • A. 隐士
    • B. 朋友
    • C. 恋人
    • D. 亲人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比较王安石的这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王安石更加强调隐逸生活的向往,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对亲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词选》
  • 《宋代文学概论》
  • 《古诗词赏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