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暮春
王安石 〔宋代〕
春期行晼晚,春意剩芳菲。
曲水应修禊,披香未试衣。
雨花红半堕,烟树碧相依。
怅望梦中地,王孙底不归。
白话文翻译
春天已经接近尾声,傍晚时分的春意依旧浓厚。河边的水应该准备进行修禊(春游的活动),但我还未换上香气四溢的衣服。细雨中,红色的花瓣已经落下了一半,烟雾弥漫的树木依然青翠。望着梦中的故土,心中惆怅,不知王孙何时才能归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春期:春天的时光。
- 行晼晚:行走在傍晚。
- 芳菲:芬芳的花草。
- 曲水:弯曲的水流,古代常用于春游活动。
- 修禊:指春天在水边举行的洗涤、祈福活动。
- 披香:穿上香气扑鼻的衣服。
- 雨花:细雨中的花瓣。
- 怅望:惆怅地眺望。
- 王孙:古代贵族子弟,此处指心中思念的人。
典故解析:
- 修禊:古代汉族春季习俗,沿河游玩,并举行洗涤、祈福的仪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冲庵,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推行新法,注重社会改革与经济发展,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创作背景: 《暮春》作于王安石晚年,正值春末夏初之时,诗中流露出对春日的留恋与对故人的思念,反映了他在政治改革与个人情感上的复杂心境。
诗歌鉴赏
《暮春》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自然气息的诗,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末的景色和内心的惆怅。诗的开头就点明了时节的变化,春天已近尾声,傍晚的光景依然让人感受到春意的浓厚。这种对春天的感受,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蕴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春游的活动与个人的心情,既有对春游习俗的回忆,也流露出一种未能参与的遗憾。雨中的花瓣半落,象征着春天的短暂与生命的无常,与此同时,青翠的树木又给人带来一丝生机与希望。最后一句“怅望梦中地,王孙底不归”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与不舍,王孙的归来成为一种期待与渴望,充满了人情味。
整首诗在描写春天的同时,也深刻反映了个人的情感经历,体现了王安石的细腻与深邃,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春天的赞美,更是对人生、时间和友情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期行晼晚:春天已经到了傍晚,时间在流逝。
- 春意剩芳菲:虽然春天接近尾声,但春天的气息依然浓郁。
- 曲水应修禊:河边的水应该准备进行春游活动,暗示着春天的欢愉。
- 披香未试衣:自己还未换上香气扑鼻的衣服,表达出一种准备不足的感受。
- 雨花红半堕:细雨中,红花已经落下了一半,象征着春天的短暂。
- 烟树碧相依:青翠的树木在烟雾中依然美丽,传达出春天的生机。
- 怅望梦中地:惆怅地望着梦中的故乡。
- 王孙底不归:思念的对象(王孙)却迟迟未归,表达出深深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拟人:通过“春意剩芳菲”等表现春天的情感。
- 对仗:语句结构的对称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故人的思念,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情感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期:象征着生命的繁荣与希望。
- 芳菲:代指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 曲水:象征着流动的生活与人际交往。
- 雨花:象征着情感的细腻与脆弱。
- 烟树: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暮春》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王安石
- C. 李白
-
“曲水应修禊”中的“修禊”指的是什么活动?
- A. 祭祀
- B. 春游洗涤
- C. 赏花
-
诗中所表示的“王孙”指的是?
- A. 一种植物
- B. 朋友或心上人
- C. 皇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暮春》与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对春天的感慨,但王安石更侧重于个人情感,而杜甫则反映了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困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