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闲步(此后壬申年作,在南安县)》

时间: 2025-04-27 13:16:55

一手携书一杖筇,出门何处觅情通。

立谈禅客传心印,

坐睡渔师著背蓬。

青布旗夸千日酒,白头浪吼半江风。

淮阴市里人相见,尽道途穷未必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手携书一杖筇,
出门何处觅情通。
立谈禅客传心印,
坐睡渔师著背蓬。
青布旗夸千日酒,
白头浪吼半江风。
淮阴市里人相见,
尽道途穷未必穷。

白话文翻译:

我一手拿着书,一手拄着竹杖,
出门时不知往何处寻求情趣。
我与禅客立谈,传递心灵的印记,
而坐在一旁的渔师则在蓬背上安然入睡。
青色的布旗在夸耀着千日的美酒,
白发的浪涛则在半江中怒吼。
在淮阴的市集上,人们相遇,
都说这条路虽远,却未必真的穷困。

注释:

  • 杖筇:指竹杖,古人出游时常用的拐杖。
  • 情通:指心灵的沟通与交融。
  • 禅客:指修禅的人,追求内心的宁静。
  • 心印:意指心灵的印记,传递精神与思想的契合。
  • 渔师:指捕鱼的渔民。
  • 青布旗:指用青布做的标志,象征着酒的招牌。
  • 浪吼:形容江水激荡的声音。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禅客”与“渔师”均为当时隐逸文化的代表,反映出作者对高逸生活的向往。此外,淮阴市作为历史上著名的集市,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表现出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偓(约768年-约824年),唐代诗人,字宗道,号怀山,晚号无尽。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歌多描绘自然山水、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江岸闲步》创作于壬申年,地点在南安县,正值唐代盛世时期,诗人通过描绘闲适的生活场景,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深思。

诗歌鉴赏:

《江岸闲步》是一首极具意趣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开篇的“一手携书一杖筇”,不仅勾勒出诗人的形象,同时也暗示了他对知识与自然的追求。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与禅客的交流和渔师的安逸,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在接下来的描写中得以延续,青布旗与白头浪的对比,既体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也隐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一句“尽道途穷未必穷”,更是点明了诗人的哲理思考,表明了在生命的旅途中,尽管路途艰辛,但内心的富足与宁静才是最重要的。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手携书一杖筇:诗人出门时手中携带书本,表明他对文化的追求,同时拄着竹杖,象征着他对自然的依赖。
  • 出门何处觅情通:表明诗人在寻找与自然、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 立谈禅客传心印:与禅客对话,传递心灵的感受。
  • 坐睡渔师著背蓬:渔师闲适地在一旁睡觉,体现了生活的宁静。
  • 青布旗夸千日酒:青布旗的美酒象征生活的丰盈与乐趣。
  • 白头浪吼半江风:白发浪涛的激荡,暗示着岁月的无情与生命的激烈。
  • 淮阴市里人相见:描绘人们在市场中相遇,体现社会的活力。
  • 尽道途穷未必穷:总结人生哲理,强调内心的富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状态比作自然景象,通过浪涛与青布旗的对比,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
  • 对仗:诗中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强调心灵的富足远比物质的富裕更为重要,诗人通过闲适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知识和智慧。
  • 杖筇:象征对自然的依赖与探索。
  • 青布旗:象征着生活的乐趣与丰盈。
  • 白头浪: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激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韩偓是哪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禅客”主要象征什么? A. 物质生活
    B. 内心宁静与智慧
    C. 战争与纷争

  3. “尽道途穷未必穷”的意思是? A. 路途艰难
    B. 内心的富足才是关键
    C. 生活的贫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韩偓《江岸闲步》都描绘了自然与隐逸的生活,但王维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写,而韩偓则强调人际交流与内心哲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韩偓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