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李叔时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4-29 01:23:30

千山访我几摧辀,清坐来看十日留。

势利白头何足道,古人倾盖有绸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示李叔时二首 其二
作者: 王安石

千山访我几摧辀,
清坐来看十日留。
势利白头何足道,
古人倾盖有绸缪。

白话文翻译

我在千山中寻访你,几度遭遇挫折;
静坐闲看,十天的光阴轻轻溜走。
世俗的权势和利益,到了白头时又有什么值得谈论的呢?
古人之间的交往,早已是深思熟虑,互相体谅。

注释

字词注释:

  • :指车辕,这里引申为艰辛的旅途。
  • 势利:指看重权势和利益的态度。
  • 倾盖:古代形容友好交往的姿态,指两人共用一顶盖,象征关系亲密。
  • 绸缪:指事先的准备、安排。

典故解析:

  • “古人倾盖”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象征着彼此尊重与理解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人与人之间真挚情谊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强调诗歌与政治的结合。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社会现实为题材,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彼时他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社会矛盾交错,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对世俗权利的淡薄与对古人情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示李叔时二首 其二》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首联“千山访我几摧辀”以形象化的表达,描绘了诗人寻访友人所经历的艰辛旅程,体现了对友谊的执着和珍视。接下来的“清坐来看十日留”,则将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结合,暗示在世事纷扰中,诗人仍能保持一份淡然与从容。

第三联“势利白头何足道”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权势的冷漠态度,反映出他对尘世浮华的批判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最后一句“古人倾盖有绸缪”则不仅是对古人交往方式的赞美,更是对当下人际关系的反思,表现出诗人渴望深厚友谊与真诚沟通的愿望。

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友谊的追求,又有对世俗的淡泊,展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深思熟虑的诗人,对人生、友情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千山访我几摧辀:在千山万水中频繁地寻访你,经历了多少的艰辛与挫折。
  2. 清坐来看十日留:静静地坐着,观看周围的变化,十天的时光就在这样的闲适中悄然溜走。
  3. 势利白头何足道:到了白头年纪,世俗的利益与权势又有什么值得去讨论和追求的呢?
  4. 古人倾盖有绸缪:古代的人之间交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彼此之间的情谊是经过精心安排的。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千山”比喻寻访的艰难。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仗,如“势利白头”与“古人倾盖”。
  • 排比:通过列举不同的情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真正友谊的向往与对世俗利益的冷漠,体现了他对人生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情冷暖的敏锐观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山:象征着旅途的艰辛与追求的执着。
  • 白头:代表了年老与世俗的无奈。
  • 倾盖:象征着真挚的友谊与深厚的情感。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与世俗的疏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的“千山访我几摧辀”意指: A. 旅行的愉快
    B. 追求友谊的艰难
    C. 生活的平淡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势利白头”主要是在表达: A. 对财富的渴望
    B. 对世俗权力的冷漠
    C. 对名声的追求
    答案:B

  3. “古人倾盖有绸缪”中的“倾盖”是指: A. 朋友的交往
    B. 夫妻的关系
    C. 商人的交易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在主题上都有对人生的思考,但王安石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生命的豪情与对酒的畅饮。王安石的诗句清晰而内敛,李白则豪放而奔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