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石子涧外兄林亭》

时间: 2025-01-11 01:48:27

前日秋水涨,昨日秋水落。

偶来寻隐居,曾未乖宿诺。

竹底除旧径,藤蔓系新彴。

马留岸傍树,风扫林下箨。

既能置鲁酒,又复饷楚{左食右乍}。

谁知北南涧,照影似清洛。

平生爱幽旷,敛迹诚非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访石子涧外兄林亭
作者:梅尧臣

前日秋水涨,昨日秋水落。
偶来寻隐居,曾未乖宿诺。
竹底除旧径,藤蔓系新彴。
马留岸傍树,风扫林下箨。
既能置鲁酒,又复饷楚左食右乍。
谁知北南涧,照影似清洛。
平生爱幽旷,敛迹诚非错。


白话文翻译

前几天秋水上涨,昨天秋水又退落。
偶然来到这里寻访隐居,曾经的约定从未违背。
竹林下清除旧的小径,藤蔓缠绕着新搭的栅栏。
马儿停在岸边的树下,风吹拂着林下的竹笋。
既然能喝到鲁酒,又能品尝到楚地的美食。
谁能想到北南的涧水,映照的影子如同清洛河水般清澈。
我一生钟爱幽静旷达的环境,隐居的选择确实没有错。


注释

字词注释:

  • 隐居:指隐退于世,过隐居生活。
  • 宿诺:指以前的承诺或约定。
  • 新彴:新搭建的栅栏。
  • 鲁酒:山东鲁地的美酒。
  • 楚左食右乍:指楚地的美食,意指美味佳肴。
  • 平生:一生。
  • 幽旷:幽静且开阔的环境。

典故解析:

  • 清洛:指洛水,古人常用洛水来象征清澈的水流,代表高洁的志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山,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梅尧臣晚年,他在隐居的生活中追求宁静与自然,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水涨落、竹林小径、饮酒作乐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开篇两句以秋水的涨落引入,似乎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变迁。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提及“曾未乖宿诺”,表明他对往昔承诺的忠诚,体现了他的坚守与执着。

在描绘环境时,诗中“竹底除旧径,藤蔓系新彴”的生动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隐居之所。在此环境中,诗人不仅能享受美酒与美食,还能在自然中找到自我,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与惬意。结尾“平生爱幽旷,敛迹诚非错”更是总结了他对隐居生活的认同与喜爱,表达了他对自我选择的坚定信念。这首诗在意境上既有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前日秋水涨,昨日秋水落:描写秋水的变化,寓意时间的流逝。
  2. 偶来寻隐居,曾未乖宿诺: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承诺的坚持。
  3. 竹底除旧径,藤蔓系新彴:描绘隐居环境的清新与生机。
  4. 马留岸傍树,风扫林下箨:营造出一种宁静的自然氛围。
  5. 既能置鲁酒,又复饷楚左食右乍:表现诗人对美酒佳肴的享受。
  6. 谁知北南涧,照影似清洛:通过涧水的清澈比喻隐居生活的清净。
  7. 平生爱幽旷,敛迹诚非错:总结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认同与喜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涧水的清澈比作清洛,增强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左食右乍”,形成和谐的音韵效果,增强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现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强调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
  • 竹林:代表隐逸与清新。
  • 鲁酒、楚食:象征生活的享受与丰盛。
  • 涧水:体现清澈与宁静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鲁酒”指的是哪个地方的酒?
    A. 山东
    B. 湖北
    C. 浙江
    D. 福建

  2. “平生爱幽旷,敛迹诚非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B. 对隐居生活的认同
    C. 对旅行的渴望
    D. 对繁华的追求

  3. 诗中用“照影似清洛”来形容什么?
    A. 秋水
    B. 竹林
    C. 隐居生活
    D. 涧水

答案:

  1. A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居秋暝》 王维
  • 《饮酒》 陶渊明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隐居生活的怡然自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向往。而梅尧臣的《访石子涧外兄林亭》则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呈现出一种宁静而充实的隐居生活状态。两者在意境上相似,却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自然之美与内心的情感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梅尧臣研究》

以上为《访石子涧外兄林亭》的详细解析与学习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