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次韵》

时间: 2025-01-26 23:47:37

城市居何僻?

山林境颇同。

竹窗风细细,花榭日融融。

叠石留云卧,开渠许溜通。

儿童虽解事,不识五花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市居何僻?山林境颇同。
竹窗风细细,花榭日融融。
叠石留云卧,开渠许溜通。
儿童虽解事,不识五花骢。

白话文翻译:

这座城市的居住环境何其偏僻?其实山林的景色也差不多。
透过竹窗,微风轻轻吹来,阳光照耀着花榭,温暖而融洽。
叠石上留下一片云彩,开渠让水流畅通无阻。
虽然孩子们懂得一些事情,但他们却不认识五花骢马。

注释:

  • 城市居何僻?:城市的居住环境何其偏僻,这里反映出作者对城市的看法。
  • 山林境颇同:山林的环境与城市并没有太大差别,表现了隐居的心态。
  • 竹窗风细细:竹窗外的微风轻轻吹拂,描绘出宁静的氛围。
  • 花榭日融融:花亭在阳光下显得温暖而柔和。
  • 叠石留云卧:堆叠的石头上留下一片云彩,意象悠远。
  • 开渠许溜通:开凿的渠水流畅,象征自然的畅达。
  • 儿童虽解事:虽然儿童懂得一些事情。
  • 不识五花骢:但他们却不认识五花骢马,暗示儿童的天真无知。

典故解析:

该诗并无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描写隐居生活的情景,可以引申出古代文人隐居的情景和心态。诗中提到的“五花骢”是一种马,象征了世俗中的繁华与复杂,儿童的不识则反映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冕(1287年-1359年),元代诗人、画家,号“白云山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提倡清新自然的风格。王冕的诗作多反映隐居生活,颇具田园情趣。

创作背景:此诗反映了王冕在隐居生活中的心境与感受,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城市喧嚣的厌倦,体现了当时文人追求隐逸生活的普遍心理。

诗歌鉴赏:

《幽居次韵》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静谧而和谐的山林生活图景。开篇以“城市居何僻”提出问题,表达了对城市生活的反思,认为山林的景致同样迷人,体现了对于自然的热爱。诗中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如“竹窗风细细”、“花榭日融融”,传达出一种静谧而温暖的氛围,营造出一种理想的隐居生活状态。

后半部分,诗人以“叠石留云卧”和“开渠许溜通”进一步深化了自然之美,表现出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共生。结尾提到儿童的天真与无知,既是对现实的反思,也是对世俗繁华的淡漠,表现出诗人对于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纯真的追求。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的反思,展现了王冕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城市居何僻?:抒发对城市生活的质疑与思考。
  2. 山林境颇同:表示山林环境与城市并无明显差异,反映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3. 竹窗风细细:描绘竹窗外的微风,营造出安静宜人的氛围。
  4. 花榭日融融:通过阳光下的花亭,增添诗的温暖感。
  5. 叠石留云卧:用“云”寓意闲适的生活意境。
  6. 开渠许溜通: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7. 儿童虽解事,不识五花骢:突显儿童的天真与世俗的复杂,反映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竹窗风细细,花榭日融融”,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比喻:用“云”象征闲适与宁静。
  • 拟人:通过“儿童虽解事”来表现儿童的天真与无知。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生活的和谐,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俗繁华的淡漠,体现了追求宁静、自然的思想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城市:象征繁华与喧嚣。
  2. 山林:象征自然与宁静。
  3. 竹窗:象征隐居与清新。
  4. 花榭:象征温暖与美好。
  5. 叠石:象征闲适与自然。
  6. 儿童:象征纯真与无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竹窗”象征什么? A. 喧嚣
    B. 隐居与清新
    C. 繁华

  2. “儿童虽解事”反映了什么? A. 世俗的复杂
    B. 生活的快乐
    C. 自然的宁静

  3. 诗人对山林的态度是? A. 赞美与向往
    B. 厌恶与逃避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陶渊明《桃花源记》
  2. 王维《山居秋暝》
  3.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体现了文人的隐逸情怀。
  • 陶渊明《桃花源记》:更加强调理想中的桃花源生活,与王冕的隐居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冕研究》
  • 《王冕诗歌选集》
  • 《中国古代诗词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