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酴醾压架不胜繁,洗雨吹风更可怜。姑射仙人本仙骨,百花凋尽独婵娟。
白话文翻译:
酴醾花压满了架子,繁盛得让人难以承受,经过雨水的洗涤和风的吹拂,显得更加可怜可爱。姑射仙人原本就有着仙人的骨格,即使百花都凋谢了,她依然独自美丽婵娟。
注释:
- 酴醾:一种植物,即蔷薇科的蔷薇属植物,花色艳丽。
- 压架:形容花多且重,压弯了花架。
- 不胜繁:形容花多得难以承受。
- 可怜:可爱。
- 姑射仙人:传说中的仙女,出自《庄子·逍遥游》。
- 仙骨:指仙女的非凡气质。
- 婵娟: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这首诗描绘了晚春初夏时节的景象,通过对酴醾花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张耒晚年的某个春末夏初时节,当时他可能在家中观赏到盛开的酴醾花,感慨于花的美丽和生命的短暂,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酴醾花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晚春初夏时节的自然美景。首句“酴醾压架不胜繁”,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酴醾花的繁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次句“洗雨吹风更可怜”,则通过自然元素的介入,赋予了花朵以生命和情感,使其显得更加可爱。后两句“姑射仙人本仙骨,百花凋尽独婵娟”,则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形象,将酴醾花比作不朽的仙女,即使在百花凋零的季节,依然保持着她的美丽和优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压架”和“不胜繁”两个词组,形象地描绘了酴醾花的繁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 次句通过“洗雨吹风”这一自然现象,赋予了花朵以动态美,使其显得更加生动和可爱。
- 后两句通过“姑射仙人”这一神话形象,将酴醾花比作不朽的仙女,即使在百花凋零的季节,依然保持着她的美丽和优雅。
修辞手法:
- 夸张:首句中的“压架不胜繁”使用了夸张手法,强调了酴醾花的繁茂。
- 拟人:次句中的“洗雨吹风更可怜”将自然现象拟人化,赋予了花朵以情感。
- 比喻:后两句中的“姑射仙人本仙骨”使用了比喻手法,将酴醾花比作仙女,增强了诗的艺术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酴醾花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酴醾花:作为诗中的主要意象,象征着美丽和生命的短暂。
- 姑射仙人:作为比喻意象,象征着不朽和优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酴醾”指的是什么植物? A. 蔷薇 B. 牡丹 C. 菊花 D. 梅花
-
诗中的“姑射仙人”出自哪个典故? A. 《庄子·逍遥游》 B. 《山海经》 C. 《史记》 D. 《诗经》
-
诗中通过什么修辞手法赋予了花朵以情感? A. 夸张 B. 拟人 C. 比喻 D. 对仗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同样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张耒的《晚春初夏八首》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张耒的诗更加注重对具体景物的描绘,而苏轼的诗则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庄子》:了解“姑射仙人”这一典故的出处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