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慈云》

时间: 2025-02-04 17:15:28

微吟欢信步,不觉到禅关。

植杖苔痕上,敲门竹影閒。

树高风韵叶,人静鸟呼山。

安得长留此,分僧一半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慈云
作者: 陈著 〔宋代〕

微吟欢信步,不觉到禅关。
植杖苔痕上,敲门竹影閒。
树高风韵叶,人静鸟呼山。
安得长留此,分僧一半閒。


白话文翻译:

我轻声吟唱,愉快地漫步,不知不觉就到了禅宗的关口。
我把杖子放在长满苔藓的石头上,敲敲门,门前竹影轻摇,显得很悠闲。
树木高耸,微风吹拂着树叶,人们静静地,鸟儿在山中啼鸣。
我如何才能常驻这里,分享一半的悠闲呢?


注释:

  • 微吟:轻声吟唱。
  • 欢信步:愉快地步行。
  • 禅关:指禅宗的道场或寺庙。
  • 植杖:放置手杖。
  • 苔痕:苔藓留下的痕迹。
  • 敲门:敲击门扉。
  • 竹影閒:竹子的影子显得悠闲。
  • 风韵:风中树叶的姿态。
  • 鸟呼山:鸟鸣声在山中回荡。
  • 安得:如何能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常在诗中流露出淡泊明志的情怀。

创作背景:

《游慈云》创作于诗人游览慈云寺时,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禅宗环境,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游慈云》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诗人在游览慈云寺时,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禅宗的悠闲。开头两句“微吟欢信步,不觉到禅关”,描绘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漫步间便到达了心灵的圣地——禅关。随后,诗人通过“植杖苔痕上,敲门竹影閒”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幅静谧的画面:苔藓的痕迹和竹影的轻摇,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和谐。

接下来的“树高风韵叶,人静鸟呼山”,描绘了高大的树木在风中摇曳,鸟儿在静谧的山中鸣叫,进一步营造出一种超然的境界。最后一句“安得长留此,分僧一半閒”,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渴望,希望能够长久地留在这个世外桃源,享受那份恬淡与安宁。

整首诗以自然景致为背景,融入了诗人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微吟欢信步:轻声吟唱,心情愉快而漫步。
  2. 不觉到禅关:在不知不觉中来到寺庙。
  3. 植杖苔痕上:把杖子放在长满苔藓的地方,暗示时间的流逝。
  4. 敲门竹影閒:敲门时,看到竹子的影子轻轻摇曳,表现出悠然自得的氛围。
  5. 树高风韵叶:高大的树木在微风中摇曳,展现自然的风采。
  6. 人静鸟呼山:人静时,鸟儿在山中鸣叫,体现出宁静的氛围。
  7. 安得长留此:希望能在此长久停留。
  8. 分僧一半閒:渴望与僧侣共享一半的悠闲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敲门竹影閒”,竹影似乎在回应诗人的心情。
  • 拟人:将自然界的风、鸟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形成共鸣。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强调内心的平和与悠闲,以自然之美反映内心之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苔痕: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沉静。
  2. 竹影:代表着轻松、悠闲的生活态度。
  3. 树高:象征着坚韧与生机。
  4. 鸟鸣:表达了自然的活力与生命的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植杖苔痕上”指的是什么?

    • A. 用杖子打苔藓
    • B. 把杖子放在苔藓上
    • C. 苔藓的颜色很美
    • D. 杖子是竹子做的
  2. 填空题:诗中表达了诗人对__生活的向往。

  3.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环境是喧闹的城市。 (对/错)


答案:

  1. B
  2. 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中问答》相比,《游慈云》更加注重对环境的描绘与内心的感受,王维则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对话,二者都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