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宫井双桐》
时间: 2025-01-10 22:53:52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景阳宫井双桐
作者: 李商隐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秋港菱花干,玉盘明月蚀。
血渗两枯心,情多去未得。
徒经白门伴,不见丹山客。
未待刻作人,愁多有魂魄。
谁将玉盘与,不死翻相误。
天更阔于江,孙枝觅郎主。
昔妒邻宫槐,道类双眉敛。
今日繁红樱,抛人占长簟。
翠襦不禁绽,留泪啼天眼。
寒灰劫尽问方知,石羊不去谁相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港口,菱花干枯,明月在玉盘上被遮掩。作者感到心中有着深深的痛楚,但情感却无法实现。白门的陪伴只是徒劳,无法见到丹山的朋友。愁苦的情绪在心中不断积聚,似乎未曾等待就已化作魂魄。谁能把明月的玉盘与我相赠?不死的情感反而让我迷失。天际的辽阔超过江水,孙枝在寻找她的爱人。昔日妒忌邻宫的槐树,今日繁盛的红樱已然抛弃了我,留下长长的竹席。翠绿的衣襦不禁绽放,泪水如天际的眼泪般流淌。经历了寒灰的劫难,终于明白,究竟是谁让石羊不再离去。
注释:
- 菱花:水生植物,象征秋天的景象。
- 玉盘:指明月,寓意纯洁和美好。
- 白门:可能指某个地名或象征孤独的环境。
- 丹山:可能指著名的山名,象征高洁的友人。
- 翠襦:指绿色的衣服,寓意青春和美丽。
- 石羊:可能为某种神话传说中的生物,象征不去的羁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蕴和,晚唐著名诗人,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而闻名。其诗风多以感伤、难言的情感为主,善于用隐喻和象征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
创作背景:
《景阳宫井双桐》创作于李商隐的晚年,正值他人生中的困惑与无奈时期。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反映了他对友情、爱情的渴望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景阳宫井双桐》以秋季的景象为背景,透过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传达出诗人对逝去时光和未能实现情感的深切感受。诗中的“秋港菱花干”一语,便将秋天的萧瑟与内心的孤寂相结合,展现出一种似有若无的愁苦。李商隐以“玉盘明月蚀”暗示了情感的缺失和美好的幻灭,诗句中流露出诗人难以言表的悲伤与失落感。
整首诗以“血渗两枯心”点明了情感的痛苦,表达了对未能实现的期望的惋惜。诗中对“丹山客”的追忆,似乎是在怀念旧友,也暗含着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后文提到的“翠襦不禁绽”,则可看作是对青春年华的留恋,暗示着即使在困境中,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情感波动。
李商隐在诗中巧妙运用了对仗和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和意境的深邃,使得整首诗富有层次感与表现力。他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既悲伤又美丽的画面,展现了晚唐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港菱花干:描绘秋天的港口,菱花枯萎,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无常。
- 玉盘明月蚀:明月被遮掩,暗示着美好事物的缺失。
- 血渗两枯心:内心的痛楚如血渗透,表明情感的深重。
- 情多去未得:许多的情感都未能实现,流露出失落的心情。
- 徒经白门伴:白门的陪伴是徒劳的,表达孤独。
- 不见丹山客:想念的朋友未能相见,愁苦加重。
- 未待刻作人:未能等待与人相聚,情感已化作魂魄。
- 谁将玉盘与:渴望得到明月的陪伴,表现孤独感。
- 天更阔于江:天空的辽阔超越江水,象征梦想的远大。
- 昔妒邻宫槐:曾经嫉妒邻居的美好,表现内心的复杂情感。
- 今日繁红樱:今日的繁盛已抛弃自我,表现失落。
- 留泪啼天眼:流泪如天的眼泪,展现悲伤。
- 寒灰劫尽问方知:经历磨难后才明白,表现对生命的思考。
- 石羊不去谁相绊:象征着无法摆脱的羁绊,暗示心中沉重的情感负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玉盘”比喻明月,象征美好事物。
- 对仗:如“昔妒邻宫槐,道类双眉敛”,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菱花、明月、翠襦等意象,均富有情感的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孤独、失落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为主线,表现了李商隐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情感实现的渴望。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增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展现出一种深邃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菱花:象征秋天和生命的短暂。
- 玉盘:象征美好与纯洁的情感。
- 丹山:象征友情与理想。
- 翠襦:象征青春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以什么为主?
- A. 豪放
- B. 感伤
- C. 直白
- D. 幽默
-
“玉盘”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美好与纯洁
- C. 权力
- D. 亲情
-
诗中“寒灰劫尽”意指什么?
- A. 生活的磨难
- B. 爱情的甜蜜
- C. 事业的成功
- D. 友谊的长久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李商隐和杜甫的诗歌风格,李商隐的诗更为婉约、细腻,而杜甫则更为豪放,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商隐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