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芭蕉》
作者: 钱起 〔唐代〕
幸有青丝用,宁将众草同。
心虚含夕露,叶大怯秋风。
细响安禅后,浓阴坐夏中。
由来何所喻,持以问支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芭蕉的喜爱和感慨。诗人认为,芭蕉的青丝(叶子)能够独自用来欣赏,宁愿它与其他草木不相同。心中空虚如同含着晚上的露水,芭蕉叶大而害怕秋风的侵袭。细微的声响在安静的禅意中响起,浓密的阴影在夏天中静坐。究竟这其中有什么意义呢?我想持此向支公请教。
注释:
- 青丝:指的是芭蕉的叶子,青色的丝状物。
- 众草:指各种草木,表示与其他植物的不同。
- 心虚:心中感到空虚。
- 夕露:晚上的露水,象征着清新和宁静。
- 怯:害怕,畏惧。
- 细响:微小的声音。
- 安禅:安静的禅意。
- 浓阴:浓密的阴影。
典故解析:
“支公”指的是支道林,他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僧人,诗人用他作为询问对象,寓意向智慧者请教人生的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钱起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闻名。他的诗作常常融入自然景物,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唐代,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使得诗人常常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寄托与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芭蕉》通过描绘芭蕉的形态与环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诗的开头以“青丝”引入,表现出芭蕉的独特和宁静,显示出诗人对这种植物的特殊偏爱。接着“心虚含夕露”,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空灵的心境。
“叶大怯秋风”一句则展现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秋风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转折,芭蕉叶虽大却也感到畏惧,似乎暗示着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与不安。而“细响安禅后”则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禅意,诗人在喧嚣的生活中寻求安宁。最后一句“持以问支公”,则是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诗人在思考自然与人生的意义,渴望向高人请教。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既表达了对芭蕉的喜爱,又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唐代诗人的哲思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幸有青丝用:感叹芭蕉的叶子在夏日中能为我所用,表明对自然的依恋。
- 宁将众草同:宁愿与其他草木不同,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 心虚含夕露:表达内心的空虚与对宁静的渴望。
- 叶大怯秋风:感受到秋风的来临,内心的惶恐与无奈。
- 细响安禅后:微小的声音回响在禅意中,象征内心的宁静。
- 浓阴坐夏中:夏日的阴影中,诗人寻找内心的安静。
- 由来何所喻:对人生哲理的探询,反映出对智慧的渴求。
- 持以问支公:向智者请教,表达对理解生命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芭蕉的青丝比作心灵的寄托。
- 拟人:芭蕉叶被赋予了怯懦的情感。
- 对仗: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芭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揭示了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芭蕉:象征着宁静与孤独。
- 夕露:象征着清新与内心的空灵。
- 秋风:象征生命的流逝与无常。
- 细响:象征着内心的思考与禅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青丝”在诗中指代什么?
- A. 草木
- B. 芭蕉的叶子
- C. 水珠
-
诗中“心虚含夕露”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空虚
- C. 忧愁
-
“持以问支公”中的“支公”指的是谁?
- A. 著名诗人
- B. 玄奘
- C. 支道林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杜甫与钱起的作品都涉及自然,但杜甫更多关注社会现实,而钱起则侧重内心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