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

时间: 2025-01-11 05:20:59

几年深道要,一举过贤关。

名与玄珠出,乡宜昼锦还。

莲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

欲见宁亲孝,儒衣稚子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
作者: 钱起 〔唐代〕

几年深道要,一举过贤关。
名与玄珠出,乡宜昼锦还。
莲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
欲见宁亲孝,儒衣稚子斑。

白话文翻译:

几年间我为学问而努力,终于一次性通过了那贤士的关卡。
名声如同美丽的珍珠出现在世间,回到故乡正如白昼的锦绣般辉煌。
在莲舟上共宿于河边,柳树的岸边朝着家乡的山去。
我渴望见到宁静的亲人与孝顺的儿子,穿着儒生的衣裳,年幼却聪慧。

注释:

  • 深道要:指艰难的求学之路,深刻的道理。
  • 贤关:指优秀的科举考试,关卡即是考核。
  • 玄珠:比喻珍贵的名声,形容取得的成就如珍珠一样珍贵。
  • 莲舟:指用莲花装饰的小船,寓意优雅。
  • 宁亲孝:指宁静的家庭生活和孝顺的子女。
  • 儒衣:指读书人穿的衣服,代表学识与身份。

典故解析:

这首诗虽然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可以理解为对古代科举制度的反映,诗中表达了对成功的渴望和对家庭的思念,似乎隐含了许多读书人对前途的期待与对故乡亲人的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钱起,字仲明,江苏人,唐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科举制度盛行,许多读书人追求功名,诗人借此表达对朋友李栖桐的祝贺与对自己未来的展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朋友李栖桐考取功名的祝贺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诗人在开篇提到“几年深道要”,不仅表明了自身求学的艰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读书人的期待与重视。“一举过贤关”则是对李栖桐成功的肯定,并且“名与玄珠出”将功名与珍珠相提并论,突显了名声的珍贵和难得。“乡宜昼锦还”意象生动,描绘了李栖桐归乡时的荣耀,仿佛白昼的锦绣般灿烂。

接下来的描写中,莲舟与柳岸的意象,渗透着温柔的乡愁,仿佛在描摹归乡的宁静与美好。最后一联以“欲见宁亲孝”收尾,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对家庭和睦生活的向往,展示了儒家思想中对亲情和孝道的重视。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朋友的祝贺,同时也反映了读书人心中的理想和对未来生活的构想,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几年深道要:经过多年的努力求学,形容过程的艰难。
  2. 一举过贤关:一次性地通过了重要的考试,象征成功。
  3. 名与玄珠出:获得的名声如同出世的珍珠,寓意光辉。
  4. 乡宜昼锦还:回乡时的荣光及美好,象征着成功带来的喜悦。
  5. 莲舟同宿浦:在河边的莲舟上共度夜晚,描绘归乡的温情。
  6. 柳岸向家山:柳树的岸边,向着家乡的山,充满了思乡之情。
  7. 欲见宁亲孝:渴望见到亲人,表现对家庭的思念和孝心。
  8. 儒衣稚子斑:期盼儿子品学兼优,穿着儒生的衣服,展现教育的期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名声比作珍珠,突显其贵重。
  • 对仗:如“莲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意象:莲舟、柳岸、儒衣等意象,构成了温暖而富有情感的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成功的渴望与对家庭的深切思念,体现了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强调了家与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意象分析:

  • 莲舟:象征着优雅、宁静的归乡生活。
  • 柳岸:柳树常与思乡、离别联系在一起,表现乡愁。
  • 儒衣:代表了读书人的身份与理想,象征着知识与道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贤关”指的是什么?

    • A. 朋友的家
    • B. 科举考试
    • C. 自然的关卡
    • D. 书本
  2. “名与玄珠出”中的“玄珠”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名声
    • C. 家乡
    • D. 亲情
  3. 诗人渴望见到的是什么?

    • A. 朋友
    • B. 亲人
    • C. 自己
    • D. 社会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科后》——杜甫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津口》——李白

诗词对比

  • 钱起的《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与杜甫的《登科后》均描绘了读书人对功名的渴望与归乡的心情,前者侧重于对个人成就的感慨,后者则更加强调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两首诗都展现了唐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