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辰岁湘中寄郑谷郎中》

时间: 2025-01-11 05:56:04

白发久慵簪,常闻病亦吟。

瘦应成鹤骨,闲想似禅心。

上国杨花乱,沧洲荻笋深。

不堪思翠巘,西望独沾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戊辰岁湘中寄郑谷郎中
作者: 齐己 〔唐代〕

白发久慵簪,常闻病亦吟。
瘦应成鹤骨,闲想似禅心。
上国杨花乱,沧洲荻笋深。
不堪思翠巘,西望独沾襟。

白话文翻译:

我头发已白,懒于插簪,常听闻他人吟唱即便是生病时。
我瘦得像鹤的骨骼,闲暇时的想法似那禅心。
北方的杨花飞舞,沧洲的芦苇与竹笋生得茂盛。
难以承受思念那翠绿的山峦,向西望去,泪水浸湿了衣襟。

注释:

  • 白发:白头,表示年老。
  • 久慵簪:长久懒于插簪,暗示对繁华已无心。
  • 病亦吟:即使生病也仍在吟唱,表现诗人的执着和对诗歌的热爱。
  • 鹤骨:形容瘦弱,鹤是长寿的象征。
  • 闲想似禅心:闲暇之时思虑如禅宗的心境,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
  • 上国:指北方,古代常用的地理称谓。
  • 沧洲:指水边的地区,通常生长芦苇、竹笋。
  • 翠巘:指青翠的山峦,象征思乡之情。
  • 独沾襟:独自望向西方,感伤地湿润了衣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字景纯,号清风,唐代著名诗人,善于吟咏自然,情感细腻,常在作品中表达孤独、思乡之情。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戊辰年,诗人身处湘中,寄给好友郑谷郎中,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及对友人的思念,情感细腻,带有淡淡的忧伤。

诗歌鉴赏:

齐己的《戊辰岁湘中寄郑谷郎中》是一首抒发思乡情怀的诗作。开篇以“白发久慵簪”自述近况,传达出诗人因年老而感到的懒散和无奈,紧接着用“常闻病亦吟”表达尽管身体不适,仍旧对诗歌的热爱与坚持。通过对“瘦应成鹤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身体的虚弱与精神的高洁,借鹤的象征表现出对长寿和自我超脱的向往。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上国杨花乱,沧洲荻笋深”生动地描绘了北方春日的景色,以此衬托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而“翠巘”则是对故乡山水的怀念,最后一句“西望独沾襟”更是将这种思念推向高潮,泪水浸湿衣襟,表现了深沉的情感与对友人的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白发久慵簪:年岁渐长,头发已白,懒于打扮,表现出对世俗繁华的无奈与淡泊。
  2. 常闻病亦吟:即使生病,仍然保持吟诗的习惯,体现对诗歌的热爱。
  3. 瘦应成鹤骨:形体日渐消瘦,像鹤一样,传达出超然脱俗的意象。
  4. 闲想似禅心:在闲暇时,思绪宁静,似乎达到了一种禅的境界。
  5. 上国杨花乱:北方的春景,杨花纷飞,表达了对北方的思念。
  6. 沧洲荻笋深:描绘水边的芦苇和竹笋,生机勃勃的景象与自己的孤独形成对比。
  7. 不堪思翠巘:对故乡青山的怀念,心中感到不堪重负。
  8. 西望独沾襟:向西方遥望,因思乡而流泪,湿透了衣襟,情感真实而动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瘦弱比作“鹤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的身心状态。
  • 对仗:如“上国杨花乱,沧洲荻笋深”,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用自然景物(如杨花、芦苇)反映内心情感,形成强烈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体现了一个老年人的孤独与渴望,情感深邃而真挚。

意象分析:

  • 白发:象征衰老与无奈。
  • 鹤骨:象征高洁与超脱。
  • 杨花、荻笋:象征春天的生机与自然的美好。
  • 翠巘:象征故乡的美丽与思念的对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白发久慵簪”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无奈
    C. 激动

  2. “不堪思翠巘”中的“翠巘”指的是什么? A. 青山
    B. 河流
    C. 花草

  3.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A. 直接诉说
    B. 描述自然景物
    C. 讲述故事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齐己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描绘和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李白则通过月光引发思乡之情,二者都表达了思念,但表现手法与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齐己生平与诗歌分析相关书籍